分类
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她们,教会聋儿喊第一声“妈妈”

她,教会聋儿喊出第一声“妈妈”;她,被重病中的残儿称作 “妈妈”……这些不同的“她”,是来自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教老师。

在昨天揭晓的全国特教园丁奖200位获奖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多数已为人母。她们中的不少人,不止一次、被不止一个孩子当作了“妈妈”。

一声“妈妈”等了5年

一位聋儿母亲曾一边向侯金秀讲述孩子的病史,一边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她说:“老师,救救我的孩子,她不能一辈子做哑巴啊!”21年前的侯金秀,刚在宁夏青铜峡市一幼开设聋儿语训部,当时她边听边哭,立下了“教聋儿说话”的决心。

聋儿学说话,首先要学发音,而聋儿每学会一个音都需要老师教上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在寄宿制特教生活中,侯金秀每天早起,坚持带聋儿做口舌操和呼吸操;接着上一天的课,教聋儿说简单的词语;晚上再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补习,摆舌位、定口型、强化发音。就这样,她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聋儿康复训练法,语训效果和质量显著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句话也不会说的聋儿几个月后会说话了。一位家长激动地拉着侯金秀的手说:“侯老师,你知道吗?为了这一声妈妈,我等了5年啊!”

“康复一名聋儿,温暖一个家庭。”侯金秀说,这是她时常告诫自己的话,也是她能坚持到底的原因。

既当“妈妈”又当“护士”

内蒙古岭东特殊教育学校李丽原本在小学从教,当年她顾不上刚上学的孩子,顾不上婆婆的反对,调入初创的特教学校。整整苦干两年,铲平了小山似的瓦砾,除净杂草,平整操场,建起一所花园式校园。

班上的聋哑小女孩王含得了重感冒,趴在桌上一动不动。虽吃了药,却不见好。早晨上课,李丽见此状况,赶紧抱起孩子赶到医院输液。第二天又该打针了,一进班级,王含又趴在桌上,但一看到李老师,就从椅子上站起来,张开双臂扑向她,嘴里喊了一声“妈妈”。声音虽然不大,却十分清楚,李丽一把抱住孩子,眼泪涌了上来。这一声“妈妈”,是多么难得、多么伟大的称呼!

像护士那样陪孩子看病住院,已是特教老师的家常便饭。李丽陪护时,整晚睡不上两个小时的觉,次日一早来到学校,照常坚持上课。由于她体质不好,常常支持不住病倒,经诊断一般是过度劳累造成虚脱。但最后,往往是李丽不听医生劝休,仍然回到学校照顾她的“孩子”。

“特教学校是净化心灵的地方,这是我在特教工作中的最真实感受。”她说。

“星星妈妈”推己及人

有一位特教学校的校长,自己就是一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她叫杨晓华,被哈尔滨启迪学校的学生们称为“妈妈”,却曾一度无法听到自己的女儿叫“妈妈”。

自闭症患儿存在神经系统障碍,难以融入正常人群,被喻作“星星的孩子”。在残酷现实面前,杨晓华从女儿3岁起就带她走上早期干预康复训练的长路。经过几年训练,她感觉女儿比以前懂事多了。当听着女儿主动喊妈妈,那感觉真是幸福。

2000年以来,学校接待了多位这样的“星星妈妈”。她们迫切希望特教学校也能接纳自闭症孩子。感同身受,推己及人,杨晓华决定筹建 “哈尔滨市自闭症教育康复训练中心”。没有专项资金,她奔波于市区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反复论证,争取支持;没有专业师资,她带领教师赴北京、广州、山东等专业医疗和训练机构学习,与市康复医院结成对子,设立科研课题,钻研相关理论,形成课程体系;没有专用教室,她和同事们利用假期粉刷教室,自己布置场地器材……

中心挂牌后,已有30多名孩子在此进行长期康复训练,还有近百个自闭症孩子家庭接受了帮助。目前,有的孩子已入读正常幼儿园和小学,有的孩子已能进入学校智障部接受系统教育,甚至还有两名自闭症学生参加全国体操比赛分获铜牌,为业界称奇。杨老师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那些残疾孩子的妈妈们不要轻言放弃”。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