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康复知识 教学园地

专访夏抱玉:感统训练经验分享

聋康网特别采访了北京仁爱慧心心理感统中心首席心理感统专家夏抱玉。在与专家夏抱玉的访谈中,能收获很多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而心理学,正如夏老师强调的那样,与感统训练是不能分开的。

夏抱玉,北京仁爱慧心首席心理感统专家;国际注册感统训练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际早教协会大陆区常务理事;北师大发展心理学硕士;WMECC国际认证催眠咨询师;WMECC国际认证完形治疗师;IHNMA国际认证情绪释放技能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在与专家夏抱玉的访谈中,能收获很多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而心理学,正如夏老师强调的那样,与感统训练是不能分开的。心理学专业的融入对儿童感统训练有怎样的意义?夏老师所在的心理感统中心是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的?家长是如何来配合的?国内感统训练的发展现状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聋康网特别采访了北京仁爱慧心心理感统中心首席心理感统专家夏抱玉。
——编者按

以下是访谈内容:

一、心理学的融入,为感统训练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专业支持。

夏老师介绍说,所在机构中,所有感统训练带教老师都具有专业心理学背景,基本都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心刚开始专做心理咨询,经常会接触到很多有问题的儿童及青少年,比如厌学、攻击性强、上网成瘾等,而这些儿童或青少年早期大多有感统失调的问题。由于父母及老师没有意识到,而采取了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孩子的问题逐渐严重化,影响其发展。基于此现状,后来加入了感统训练。

夏老师进一步解释说,心理学与感统训练两者相结合,最大的好处在于:(一)具有专业心理学背景的老师比较懂得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能自如地与幼儿建立起良好关系,为感统训练奠定基础。比如,3岁前的幼儿处在“依恋期”,面对这样的幼儿,老师们不能强制他刚开始就进行感统训练项目,而是先建立起与幼儿的信任关系,基于心理学专业,会很自如地建立起这种关系。比如,4、5岁孩子有“分离焦虑期”,7、8岁孩子入学前也会有适应期,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面临的问题,老师们都会比较了解,会采用更恰当的方式来应对这些问题,从而为感统训练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二)心理专业的老师根据幼儿的特点,更懂得如何引导家长配合进来,会告诉家长不良的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发展,对于家长多种问题的咨询也会给予专业解答和帮助。比如触觉敏感的孩子,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会很明白这种孩子往往易激怒、易发脾气,甚至有很强的防备心理,易哭闹、无安全感、易情绪化,老师们会根据专业心理学知识,指导父母如何与孩子互动。

二、两种方式,达到心理学与感统训练的有效结合。

夏老师分享了两点:

1.专门的儿童课程设置。中心的课程采用心理课程和感统训练课程相结合的模式。感统训练项目结合沙盘、心理绘画、意向对话等心理游戏课程开展。儿童因为其年龄、心理特点,不像大人一样,情绪能通过语言倾诉出来,需要我们通过合理的方式帮助幼儿宣泄、调整情绪,通过专业的心理课程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进而通过感统训练课程,进一步训练和强化。

2.调动家长的配合度。中心会应用心理学帮助家长成长,设置家长小组活动,通过老师授课,使家长了解孩子各年龄段的特点,更好地配合老师进行感统训练课程。

三、感统训练中的小技巧。

夏老师结合自身实践,和我们分享了一些小技巧:

1.如轻度自闭症、语言发展缓慢等类型的儿童,感统训练中的一个困难是:执行指令性较差。正常孩子能按照老师指令进行、很快理解老师的意思、更配合老师,而他们则需要老师更强的引导,激发其兴趣。老师可以通过考虑课程设置的丰富程度来解决,如滑板游戏,可以设置滑板钻洞、滑板投球等新的课程形式。

2.要了解孩子特点和性格类型。有的孩子敏感度很强,过于接近他,会产生抗拒;有的孩子可能无法参与集体活动,那就单独给孩子上课;有的孩子比较敏感,老师、家长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呵护,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3.要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包括专业水平、本身的性格特点(如足够的耐心、爱心)。

4.注重量的积累。感统训练需要一个量的积累,有的家长可能会单纯地只看结果,有的孩子可能不适合立即强迫性的练习,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引导,所以要跟家长沟通好每个孩子的特点和训练方式。

四、帮助家长解决常见问题,引导家长更好地配合。

家长们经常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夏老师谈到了三点:(一)家长经常很焦虑。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1个小时作业还没做完,家长会反复质问孩子怎么还没做完;比如孩子注意力易分散,当和他说话时,他会时而手里玩弄玩具,家长会不断压制孩子,反复提醒孩子要认真听。家长的过度焦虑反而恶化了孩子的问题,孩子变得更加焦躁。(二)家长不能尊重孩子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比如2、3岁的孩子正是喜好玩耍的阶段,通过各种游戏提高其感知觉的发展。这个阶段强迫孩子学钢琴、认字等,也容易引发孩子问题的出现。(三)孩子与妈妈过度亲密,孩子依恋性强。比如有的家长受孩子的控制,这样的孩子好像完全没有断奶,心理学称“共生”,即孩子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妈妈身上,不会往外转移,不容易形成对外界世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如何解决?夏老师说,要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儿童成长中各年龄段的特点,更好地尊重孩子;要鼓励父亲的参与,通过带孩子做些运动类的游戏,增进父亲与孩子的关系,缓解孩子对母亲的过度依恋。

如何引导家长配合?夏老师重点和我们分享了一些:

1.要求家长多听取老师的建议和指导,多和孩子交流互动,带孩子多做运动类的游戏。比如触觉问题的孩子,爸爸带着去游泳;如视觉空间问题的孩子,建议家长带孩子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让孩子在游戏的欢乐氛围中改善存在的问题,同时巩固亲子关系。

2.亲子课堂中,有的孩子年龄小,离不开妈妈,老师会让家长参与进来,可能半个小时由妈妈陪着孩子一起,之后逐渐让孩子自己来做,培养宝宝的自我意识。老师会告诉家长需要一起来帮助孩子不完全帮助孩子。如用手指引导孩子,引导孩子做钻、爬等运动;语言方面也要注意给到孩子安全感,如要说“来,宝贝,妈妈保护着你。”

3.稍微大点的孩子,有的也需要妈妈参与,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形成一种行为模式。有的孩子对妈妈依恋性大,说什么妈妈都会满足。在训练过程中,老师会让妈妈学会延迟满足。比如,孩子命令妈妈去拿一样东西,妈妈要告诉孩子“好,妈妈会来帮助你,不过妈妈现在在忙事情,还有xx时间做完,妈妈就会来帮助你。”给孩子“妈妈会来帮助你”的信息,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支持,同时又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等待妈妈,延迟婴幼儿期的即刻满足。

五、特殊儿童感统训练感受。

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感统训练相比较,夏老师谈了几点区别:

轻度自闭症的孩子,听从指令性较差、会刻板和重复做一件事、配合度不高。需要强化认知课程;需要不断吸引其注意力,引导多参与互动;说话声音要大一些,语言、指令要明确一些;引导性要强一些,需要行动示范和行动的直接引导。

语言缄默症的孩子,会观察老师在做什么但不会说出来,老师可以表达自己的东西但不要要求他一定要互动。比如做一项训练游戏,他会慢慢参与进来和大家一起做,但如果老师用语言表达让他参与进来,他就不做了。

抽动症的孩子,由于自主神经性不自觉的反应,往往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需要先让他感觉老师好接触,他在这场域里就会比较安全、放松。通过不经意的肩膀揉捏等心理小方法,可以帮助其放松,然后再进行大龙球、触觉板、海洋球等触觉类的感统训练项目。

六、感统训练概念的认知有待提升。

在提到国内感统训练现状时,夏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1.国内家长感统训练概念认知不强,往往是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建议去做感统训练才会去,训练的孩子年龄偏大,处于一种治疗和调整型的训练。国外家长在幼儿3岁前就有“孩子需要做神经系统的刺激和训练”的概念,属于感统失调的预防阶段。

2.国外的感统训练是融入到学校里的,在幼儿阶段或3岁前的阶段,就融入了感统训练,有专门的项目,是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里的,不需要到专门机构去做。然而,国内虽然有很多幼儿园、教育机构有感统训练室,但很多器材只是摆在那,没有专业的老师和系统的训练课程。

在此,夏老师提出了几点改善方法:

1.根本上,家长的概念和意识要提高,注重孩子神经系统的刺激和发展,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通过各种触觉多去探索世界。

2.在早教、幼儿园,康复训练机构设置专门的感统体系,有助于对孩子尽早干预,及时调整。

3.感统训练并不是只针对存在问题的孩子,对所有的孩子都是适用的。如果有心理、早教等协会来宣传这个概念,对家长进行普遍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家长的观念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对所有机构、教育中心做这样的宣传,提升全体的意识,并不必须要做专门的感统项目,比如家长在家带着孩子可以做毛巾搓脸的小游戏来发展孩子的感觉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