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现代化康复教育更重视听觉能力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讲述“听”对于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特别采访了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时宝娟老师,通过时老师的讲述和经验分享,我们可以十分深刻地感受到听力技术的进步以及基于此的听觉能力发展对于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化康复教育更重视听觉能力的发展
听时宝娟老师讲述“听”在康复教学中的发展历程

文|杨海莹
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发展的早期,因为助听技术的不完善和康复教育理念的落后,康复教师对“听”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康复教学主要采取“看话”的方式进行,效果并不尽人意。现在,随着现代化康复教育理念的深入,我们开始更重视“听”的重要性,从听能管理到听觉能力发展都要与日常康复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以此为基础,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讲述“听”对于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特别采访了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时宝娟老师,通过时老师的讲述和经验分享,我们可以十分深刻地感受到听力技术的进步以及基于此的听觉能力发展对于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重要性!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发展初期:以“看话”为主
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发展初期,因为助听设备功能落后,助听效果达不到,再加上没有足够的听力学知识,听力语言康复教学主要以口型+识字+每天大量固定模式的看话、对话来进行,孩子只能通过看口型的方法和别人对话,对话模式单一,并不能进行自主的语言表达。
记者:1992年,您刚接触听障儿童康复教学的时候助听技术能达到什么水平?孩子们听的效果怎样?
时老师:当时,孩子们的助听器大都是模拟机,而且很多孩子的耳模不合适,经常上课时助听器的啸叫声此起彼伏。因为刚接触这个行业,没有学过听力学知识,能够做的只能是谁的助听器叫了就提醒他带紧,或者反馈给家长,但是家长们也不太重视设备管理。所以,即便讲课的声音很大,孩子们听的效果也不好。
记者:在上述情况下,教学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效果如何?
时老师:20多年前,我国内地的康复教学处在初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我们只能结合前辈们的经验自己进行摸索。主要是按照看口型+识字+每天大量固定模式的看话、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虽然家长和孩子都很配合,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当时大多数孩子说话声调控制不好,发音不清晰,读唇能力非常强,说话必须看口型,对话模式单一,和别人不能进行顺畅的口语交流。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当时班里有一个孩子叫航航,听损程度算是中度,说话清晰度很好。有一次有人来学校参观,他很熟练地背了一段小散文“春天来了”,大家听了都很激动。后来,来宾就开始跟他交流,孩子刚开始还能做出回答,但问话稍微复杂一点,就答不上来了。因为孩子平时的对话基本都是固定模式,口型也只是是熟悉自己的老师、家人,所以换做陌生人,稍复杂一点,孩子就需要老师来当翻译。虽然当时大家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老师,现在想想还真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初次接触“AVT”,开始在教学中尝试“听能管理”
因为听力补偿效果好或者听损程度轻的孩子康复起来明显容易得多,效果也好得多。所以时老师越来越认识到听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理论学习,依然不知道从何下手。直到2001年10月在中聋接受一次关于“听觉口语法”的培训,时老师才学习到一些关于“听”的知识。这次培训之后时老师就立刻在教学中尝试。虽然有所进展,但是因为没有足够扎实的理论知识做指导,教学一直没有大的进展。
记者: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听”在康复教学中的重要性的?
时老师:应该说,对听的重要性的认识是随着教学的进行逐渐提升的。因为我们发现,听力补偿效果好或者听损程度轻的孩子康复起来明显容易得多,效果也好得多。但因为一直没有进行此方面先进理论的学习,所以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做。
记者:真正开始系统接触“听”的知识是什么时候,做了哪些尝试?
时老师:应该是在2001年10月。当时中聋有一次为期两周的学习机会,里面涉及了一部分类似“听觉口语法”的理念以及一些关于听能管理的知识和方法。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知识、第一次看到台湾孩子的康复效果,感觉很震撼,心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于是,这次培训回来后,我立即开始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尽管当时很多孩子在听能管理方面有很大改善,但还有很多不理想。于是我们就在听力较好的孩子身上尝试。记得有一个小女孩叫甜甜,我尝试用听觉口语法中音节辨听的方法纠正她发音,又对她进行听觉记忆练习,后来整体的发展都非常不错,算是第一个较成功的案例。
但是,因为当时家长的参与程度不够,再加上我的理论不扎实,所以就一直不温不火的进行着,并没有大的突破。
系统学习“AVT”,将对“听”的重视真正落实到教学中
为了将“听”更好地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从2007年8月开始,时老师系统地接受了听觉口语法理论实践课程的培训,并开始在学校开展“听觉口语法”教学实践。因为有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做指导和家长的认真参与,孩子们的听觉能力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效果和之前相比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记者:您真正开始将“听觉口语法”落实到教学中是在什么时间?
时老师:真正开始是从2007年8月在中澳培训中心学习“听觉口语法理论实践”课程,经过8个月的学习,我的心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听觉口语法教学体系。
2008年3月30日,我结束学习回到学校后立即向校领导申请独立尝试“听觉口语法”课程。在我的建议下,我校的“听觉口语法”课程终于在当年4月7日正式开课了。刚开始就有3名孩子前来上课,因为效果很好,家长们很快接受了这种训练方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报名参加。
2008年9月,中心又开设了半日制的小龄儿耳蜗亲子班和AVT课程,名额也很快爆满。
深入推广“AVT”教学理念,重视听能发展
孩子们明显提升的康复效果让时老师决定在学校教师中推广“听觉口语法”的理念和方法,让更多的老师认识到“听”的重要性。此外,时老师还尝试在传统教学中加入听能管理的理念,让“听”成为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常态,让家长意识到,听能的发展真的很重要。
记者:在深切感受到因为重视“听”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之后,您又做了哪些努力?
时老师:接下来,我极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教学组内推广,并积极为大家争取学习机会。09年开学初,我又在组内进行全体老师的“听觉口语法”课程的培训,希望把新的教学理念传授给每一位老师,使更多的听障孩子受益。到目前,我中心每一位老师都已开始进行“听觉口语法”一对一的教学。
听觉口语法一对一课程成功推广后,我们又开始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加入听觉口语法的理念,让“听”成为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常态,让家长意识到,听能的发展存在于生活的角角落落。
记者: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些帮助孩子发展听能的经验吗?
时老师:经过这些年的积累确实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重视家长培训,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的听能发展中来。
我会组织家长学习班,让他们了解人工耳蜗的注意事项,了解听力学知识,让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及发生的变化。此外,我还要求每个家长早上送孩子之后不能急着离校,而是要跟着老师和孩子一起互动,看老师在集体教学中如何发展孩子听能,然后再让每一个家长上来尝试,老师再做点评和指导。逐渐的,这也成为了我中心的一种模式。
2、和听力师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和沟通。
现在我们与助听器验配师、耳蜗调机师都有很好的合作。
3、每周要求家长对孩子耳蜗监听,及时督促家长更换耳模或调机。
4、双耳听损的孩子,一侧手术一段时间后,都建议另一耳佩戴助听器,最大限度利用孩子的残余听力。
记者:您觉得还可以通过哪些努力来更好地帮助孩子发展听能?
时老师:
1、各康复机构与听力机构的联系有待加强,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加强行内老师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听力学方面。
很多老师听力学知识严重不足,因此听能管理方面得不到足够重视;另外,教学应对方面,遇到涉及听力学知识方面,不能对症下药,或者不能以专业的角度反馈给听力师。
3、康复老师需要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
比如:儿童各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适合孩子的儿歌、手指谣;孩子喜欢的亲子活动;如何进行合理的评估,并根据评估来指导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