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人物 新闻资讯

聋人好妈妈南下支教聋哑儿(图)

邹德珍和南方的聋哑孩子们在一起

幕马栏街道幸福社区的聋人邹德珍妈妈不仅培养了一双优秀儿女,还把爱奉献给了外地残疾儿童

她天生就与这个世界的声音隔绝,她一辈子都听不到欢声笑语。纵然如此,她却自强不息,养育了一对出色的儿女:女儿如今在美国的一所大学任教,儿子是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去年,她自己也去了南方的一个镇子,教那里的聋哑儿童。昨天,她又踏上了南行的火车,在临行前记者见到了这位伟大的母亲邹德珍。

给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记者用短信联系邹阿姨,很快她回了短信,约定在马栏街道幸福社区见面,采访时记者用笔和手势与她进行交谈。培养了这样一对优秀的儿女,一定很不容易吧?记者写道。
邹阿姨说,她和丈夫因残疾和其他原因从小读书不多,但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让孩子好好读书,代替他们报效祖国。

你们是聋哑人,怎么和儿女沟通?

“两个孩子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学会了手语,他们天生要强,从小就比同龄孩子懂事,他们用手语向我们表示,将来一定要成才,报效祖国。他们特别刻苦努力。”邹阿姨写道。
邹阿姨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让孩子难受和伤心的是自己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在幼儿园,小朋友都嘲笑他们是哑巴的孩子,他们回家向我哭诉。我告诉他们,只要自己努力将来一定会成才的。孩子们把我的话记在心里,坚持努力学习,取得了成绩。为了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生活,我们攒钱给孩子买了电视,给他们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

快40岁了去夜大读书

邹阿姨今年56岁,她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没读多少书,孩子逐渐大了以后,她也想出去学习,掌握点知识。邹阿姨说,她上夜大读书的时候都快40岁了,那时儿子已上高中,女儿读初中,她每天晚上和孩子们一起写作业。有时候一道题她背了10遍还记不住,但是她还是坚持读下去。4年大专读下来,十几门功课,邹阿姨都考到70分以上。

儿子刚上中学时,成绩不是特别好。为了给儿子补习,邹阿姨特意请来家教。当时家里经济状况不好,两个聋哑人负担两个上学的孩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她和丈夫在八小时工作之外,再到小印刷厂去干夜工,挣钱为孩子交学费、买辅导材料。儿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成绩很快赶了上去。对女儿,她则手把手的教,平常,不管工作有多忙,她都会过问女儿的学习情况。

邹阿姨大专毕业时儿子考上了海军工程技术大学,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儿子上军校是免费的,他要省下钱为妹妹上大学做准备。后来,女儿也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

50多岁到南方去教聋哑孩子

“孩子们都走了,我太孤独了,所以我决定去南方,教那些需要帮助的聋哑儿童,我要把对自己儿女的爱,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邹阿姨说,退休前,她曾是《大连聋人》的执行主编。去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她来到温州一个镇上的聋哑学校帮忙编校庆刊物,原计划编完后就回大连。可是当看到那里的一些天生残疾的孩子孤苦伶仃,她就决定留在那里了。“我想为他们做点事情,教他们手语,教他们说话,让他们也能有自己的未来。”邹阿姨拿出自己参与编写的校庆刊物给记者看,这本刊物,记载了这里聋哑孩子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们有自尊,同样热爱生活。”邹阿姨说。采访邹阿姨时,在一旁的社区赵书记当起了翻译,记者也趁机学了几句手语,记者和社区赵书记一起用手语称赞她真了不起。

“那里的聋哑孩子需要我”

邹阿姨告诉记者,教聋哑孩子很辛苦,因为她说话言语不清晰,教孩子开口说话时,她说“b、p、m、f”这些汉语拼音,有些孩子听不懂,她就尽力吐清每一个字母的发音。因为听不见声音,我只能通过孩子们的眼神去和他们交流,从他们的眼神中去读懂他们的意思。

回大连过年这些天,我陆续收到了学生家长发来的短信,他们都表示孩子们很想我,他们需要我。

采访后记

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被邹阿姨的讲述所感动。一个天生残疾的人却自强不息,不仅培养出了一对优秀的儿女,退休后又把自己的爱奉献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聋哑儿童。虽说“老天”对邹阿姨不公平,可是她却从不自怨自艾,对社会的贡献甚至要比许多正常的人还要多。可以说邹阿姨是一位好母亲,一位善良的人。

去年一年,邹阿姨都与那些聋哑儿童在一起,尽可能地帮助他们。邹阿姨拿出一张照片,指着上面的一个男孩告诉记者:“这个孩子从小聋哑,离不开父母,上学时一离开家长就哭闹,我耐心地带他,天天和他吃住在一起,让他有了安全感,他也信任我了。”邹阿姨说,前两天这孩子的家长给我发来短信,说孩子在家不听话,他们教育不了。现在孩子天天说要找老师,家长也盼老师能快点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