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专访梁巍:国外听觉、言语评估工具学习借鉴

大陆地区听觉、言语评估工具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国外在同领域取得了哪些发展成果?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可避免要去思考:如何在明确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学习和借鉴实现新的突破?对于这一问题,梁巍老师提到了一句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做到这一点,通过访谈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
记者:目前,我国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评估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梁老师:这是一个涉及到发展断位问题,我只能谈一谈个人的看法。鉴于目前康复临床所使用的听觉、言语评估工具无外乎两类,一类是直接借鉴国外的评估工具进行汉化的,一类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自主研发的,因此我把这个阶段命名为“感性并举”阶段,即利益各表,互不兼容阶段。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联系性,既不具备“共荣”也不具备“融合”发展阶段的特点。这是一个表面繁荣与本质繁乱交织的必然的发展过程。哪些是用于筛查的,哪些是用于诊断的,哪些又是用于康复过程指导的?哪些是定性的,哪些是定量的?哪些是用于评定的,哪些是用于评估的?哪些是具备绝对属性,哪些是具备相对属性,哪些具备个体内差异性?莫衷一是,这就会给使用者带来莫名其妙的困惑。
记者:未来,我国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评估工具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梁老师:谈到下一阶段,我国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评估的发展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突破:
一是在康复评估理论层面,应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基础,重视评估理论研究;二是在评估范围层面,应建立起宏观、中观、微观的评估范围架构格局;三是在评估种类层面,按评估基准、评估层次、评估主体、评估功能、评估手段等要素,勾勒出评估种类框架;四是在评估技术层面,着重于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利用,提高评估操作的便捷性和适用性;五是在评估研究队伍层面,主动吸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听力学家的加盟,形成智能合力;六是在评估内容层面,既要重视语言结构评估内容的研究,更要重视语言功能评估内容的研究;既要重视综合语言能力评估内容的开发,更要重视专项语言能力要素评估内容的开发(如语法、语音、语义、语形、语用)。
记者:国外哪些听觉、言语评估工具我们可以借鉴和引进?
梁老师:国外临床用于听觉、言语评估工具的种类很多,每种的适用对象、目的、功能和用途各不相同,内容繁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比如在认知方面有:韦克斯勒智力测验(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CHILDREN-4th EDITION)、持续执行任务测试量表(Continuous Performance Task);在听觉语言方面有:瑞尼尔语言发展量表(Reynell Developmental Language Scales)、口语语言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Spoken Language)、言语识别等级测试(Speech Recognition: Hierarchy of Measures)、早期言语感知测试(Early Speech Perception (ESP) Test)、小儿言语智能测试(Pediatric Speech Intelligibility (PSI) Test)、多音节词汇相邻测试(Multisyllabic Lexical Neighborhood Test (MLNT))、噪音环境听力测试(Hearing In Noise Test -Children (HINT-C)),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用于评估家长、教师、家长与儿童交互行为和家庭的量表或问卷。以上所列的工具和评估内容各有各的特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进的。
记者:对于引进国外听觉、言语评估工具需要重点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
梁老师:引进国外听觉、言语评估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借鉴,绝不能为了引进而引进,原封不动地照搬、照用。根据已取得的经验,在引进上述评估工具时特别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所依据的评测理论。不同的评测理论支持不同的评估工具设计思想。一个评估工具是否具有先进性,首先要看它所依托的理论基础的先进程度;
2.开发背景。一种评估工具的诞生不是凭空的,与其所处的需求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它的产生是因为某项临床筛查任务的需要,自然这种工具的开发就具备了筛查的属性,而你非要将其用于诊断,那就张冠李戴了;
3.主要功能、特点。任何一种评估工具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的而设计的,因而也就具备了排他的功能属性和特点。深知此道,便可以避免引进的盲目性;
4.文化兼容的可能性。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民俗习惯不同,测试内容的选择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一种评估工具的文化兼容的可能性决定了它转化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小,它转化为本土化的难度就会大。花费了时间、精力、财力引进的评估工具而不能被本土文化所接受,这就是一种失败;
5.使用操作的便捷性。如果一种评估工具设计非常科学,却不好操作,那么它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总而言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一点儿不错。但是,引什么样的山,用什么样的石,攻什么样的玉,作为攻玉者必须心知肚明,知己知彼,才能真正达到学习和借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