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专访陈淑云——康复过程中的生活情景游戏

“情景自然口语法”是陈淑云老师在从事多年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并总结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将这种方法与游戏两者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情景游戏中获得多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因此,聋康网特别采访了陈淑云老师,请她和大家一起分享“生活情境游戏”的理念和经验。
以下是访谈内容:
一、什么是“生活情景游戏”?
在我看来,所谓的“生活情景游戏”是指老师或家长随机地、及时地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来引入的幼儿康复教育游戏。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即教育”,这对于年龄越小的幼儿越有意义和帮助。这种教学主张将幼儿的生活体验与需求相结合,不主张死记硬背、被动接受;不是枯燥的、单纯使用文字、图片的学习,而是具体形象、能够带动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学习。“生活情景游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真实自然的情景游戏和模拟情景游戏。前者是利用自然或幼儿生活中真实接触到的情景进行教学,后者是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进行模拟,创设出游戏,让幼儿在模拟的游戏中感受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场景。
二、与其它幼儿游戏理念或形式相比,“生活情景游戏”有怎样特殊的价值?
1.“生活情景游戏”强调幼儿对生活中真实情景的体验,符合幼儿现实的生活经验及需求。
在生活场景中教学,其实就是教会孩子“生活”。
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生活情景游戏”有着很大的区别。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会单纯地拿一个物品或几张卡片教幼儿认知,幼儿一次、两次没有模仿到位或没有理解,老师就会反反复复强调,让幼儿一遍遍模仿。长此以往,幼儿对所学会逐渐丧失兴趣、不配合,甚至产生抗拒的情绪,最终老师也没能达成教学目标。然而,“生活情景游戏”强调幼儿对生活中真实情景的体验,符合幼儿现实的生活经验及需求,因此,幼儿有兴趣学习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都会碰上雨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情景教学的机会。老师或家长可以带幼儿去阳台观察雨,观察路上的行人,行人手中的雨伞或让幼儿伸出小手亲自感受雨落在手上的感觉。如果是小雨,也可以打着伞,带幼儿走进雨中感受雨的存在,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及时输入“雨”、“下雨了”、“小雨”、“雨伞”、“凉凉的”、“滴答,滴答,下雨了”等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自观察雨、亲身接触雨等形式,能够很容易很自然很深刻地理解“雨”,同时语言能力、交流能力、认知水平也能够有很大的提高。
再例如,我们教学楼中间是自动的大门,侧边是手动的小门。每天,家长都会带着幼儿通过自动门走进教室。其实,这是一个利用生活情景进行教育的很好的例子。当家长和幼儿靠近自动门时,家长就可以引导幼儿说“门开了”;走进去之后,就可以引导幼儿说“门关上了”。同时可以扩展“自动门”、“手动门”等词汇。结合幼儿的亲身体验进行语言输入、输出等训练达到的效果更佳。
2.生活情景游戏能够将幼儿在家庭中接触到的情景与老师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而不是独立割裂开来。
老师将家庭生活中的情景以模拟的形式呈现于课堂中,幼儿也能感受到真实生活情景的存在。也就是说,这种游戏理念在家庭和教学中是相通的。
例如,家庭中“洗衣服”这一情景,就可以设计成一个游戏。家长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随时和幼儿交流。如“盆”、“盆里有水”、“大盆”、“小盆”、“肥皂”、“搓一搓”、“洗一洗”、“泡一泡”、“谁的衣服”、“衣服怎么了”等。同样,在课堂中,老师也可以创设这样一种游戏。
再比如,老师伸手触碰孩子,有的孩子只会说“老师打我”,其原因是孩子的语言还很贫乏。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入“打我”、“疼”、“有点疼”、“碰了我”、“摸了我”这一系列语言,让孩子去理解这些语言的内涵。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些例子是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也是幼儿能够真实感受到的。在真实的自然生活中做游戏,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同时,将生活情景运用到课堂中,也能很好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这也正是“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主旨所在。
三、完成一个生活情景游戏的创设,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需要注意些什么?
1.秩序的培养。
1岁半到2岁是培养幼儿秩序的最佳期。在秩序的培养过程中,家长的态度要“坚定并坚持”。家长要把握好态度,不能因为幼儿哭闹或其它形式放松对幼儿的约束,游戏活动中(也包括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因为宠爱幼儿而忽视了游戏活动中的规则或秩序。
例如,有时候,幼儿想要玩家长的手机,家长可以让幼儿稍微接触,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但是要讲明“里面有很多妈妈的东西,很重要”,不能把里面的东西删掉。如果幼儿不听,开始哭闹,家长也不能心软,要坚持自己的态度,忽视幼儿的哭闹行为,不放任孩子的无理行为。这样,幼儿能够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在游戏活动结束后,家长应该要求幼儿将玩具等物品收拾好,放回原位,培养幼儿良好秩序能力与习惯。
2.注意游戏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老师或家长要对游戏中的危险教具或区域特别强调和说明,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危险的,避免造成不良的后果,同时要把握好这个度。因为不管是什么事物,哪怕是危险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只有尝试让幼儿去接触,幼儿才能真正明白遇到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并在联系实际的安全教育中逐渐树立起安全防范意识。
例如活动中用到的剪刀、热水等,就可以尝试让幼儿接触,让幼儿了解剪刀正确的使用方法,热水是“烫烫”的感觉。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幼儿才能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危险。
3.情景游戏内容要适合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
年龄越偏小的幼儿,生活情景的学习内容越需要细化,以培养兴趣和习惯为主,能够学会简单的指认即可,例如利用“喝水”这一情景,能够认知“水”、“渴”、“杯子”、“喝水”等简单词汇就行。年龄较大的幼儿,游戏内容要相对复杂,例如“玻璃杯”、“纸杯”、“打碎”、“杯子里的水少了”、“水还有一点”。对于年龄大的幼儿,还可以创设“包饺子”、“做糖葫芦”这样较为复杂而有趣的生活情景,让幼儿学会擀饺子皮、捏饺子等较为复杂的工作,调动他们的兴趣;如果老师能够做到让幼儿从被动学习到自我思考,那么无疑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在这方面,家长或老师往往会存在两个误区:
(1).无经验的老师或家长教给幼儿的词汇时,语言输入有时候难度过高。例如有的康复中心在开学第一周的主题是“秋天”,有的老师或家长在这一周都非常强调让幼儿重复教材中描述秋天的语言,比如“丰收”这样的抽象词汇,没有见过秋天果实累累的孩子是很难理解的,这个词汇在他们脑中完全无法理解,那么,这个词汇就不适合在这个时间教给孩子。
(2).幼儿能学到的内容过于简单,老师或家长不能随着幼儿的成长给予丰富的知识,因为担心幼儿不会而不敢输入复杂的知识。对于已经理解了“杯子”的幼儿,可以教给他“空杯子”、“有一点水”、“倒满”,而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杯子”。
解决以上两个误区,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多向幼儿提问,多和幼儿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幼儿哪些知识是掌握的,哪些知识还不熟悉,哪些知识没有接触过、需要弥补。
4.方法要得当,避免机械重复。
例如让幼儿认识“杯子”,起初家长或老师可以拿着杯子,让幼儿跟着模仿说出“杯子”,但之后,最好换另外一种方式,可以问幼儿“杯子在哪”,或者将杯子和其他物品放在一起,让幼儿辨认“哪个是杯子”,这样的形式,幼儿能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更能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兴趣。很多时候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是否能够培养幼儿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四、在情景生活游戏中,老师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玩教具呢?
对于玩教具,在我看来,只要能够对幼儿的听觉、语言等方面有一定的启发性就可以。我一直主张老师们“废物利用”,根据教学目标,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制作。我们每个AVT老师的教室里都有一个大箱子,里面是一些废旧的东西,平时喝完的酸奶盒就能制作成一个冰箱的样子;把卫生纸筒的一头封上,放上一个东西,就可以教幼儿学会“有”、“没有”的词汇。对于这样简单实用的教具,幼儿是非常感兴趣的。
此外,在生活情景游戏的创设中,我们有“四个康复”的原则,即:安全康复、全面康复、科学康复、快乐康复。
“安全康复”是基础,老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游戏中潜在的危险环境、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等; “全面康复”是理念,即促进幼儿听觉、语言、认知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康复”是手段,指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点、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快乐康复”是目的,即以“舒心”、“舒适”、“舒畅”为原则,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享受康复的过程,启发幼儿主动、自主地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