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耳聋到现在整整18年了。18年的坎坎坷坷都已经走过去了,面对现在孩子的那份痛苦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所走过的路。
今年孩子应该上高三,但是在高二的时候他突然不愿去上学了。记得是初冬的一个晚上他放学回来,脸色苍白,对我说:“妈,我走在路上看到高楼林立,到处灯火辉煌,人来人往我感觉自己非常的孤独。”从那以后,他渐渐地开始烦躁爱发脾气厌学,非常自卑,总说自己耳聋以后没有出路。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在家休学。
我不知道他在学校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他的心里有什么解不开的结,但是我知道他心里很痛苦,他认为自己耳聋所以处处不如别人。这种自卑是从上高中开始的,在小学的时候,他学习很好,和同学的关系也很融洽孩子之间纯真的友谊,让他生活得很愉快。上了初中学习突然紧张起来,有定的压力但凭借他的聪明还是可以应付的。同学是刚从儿童长成的少年,还是多几分天真少几分世故。应该说初中过得还算顺利。以后靠他自己的实力考上了普高到了高中,他踌躇满志想通过努力考上大学,做个能自食其力的人但事情却不那么简单。
上普高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所以学校的生活从高一就开始紧张。他的听力又相当不好,一个耳朵完全听不见,另一只耳朵带上助听器也只有声感,没有分辨语言的能力,所以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他完全听不懂,看口形也只是知半解,这就使他在学习上困难重重。下课了想问问老师,有的老师同情他给他讲讲,有的老师觉得你这样的学生就应该上聋校,给你讲也是白费力气,所以在态度上就有些怠慢。而像他这样的孩子,自尊心极强很容易产生自卑。最不能让他接受的是同学的眼光把他看成另类。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上的各种现象都会折射到学校。我们应该承认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爱心。由于社会背景、家庭教育不同,不同的孩子对待耳聋同学的态度也会不同。上高中后,虽然有同学帮助他,告诉他今天有什么作业明天带什么东西,但是他却没有朋友,因为他无法和别人交流,他说的话别人听不懂,他的那种敏感和自尊也使他不愿意和别人多交流,因此他承受着份孤独这份孤独最终击垮了他。
看到这些 作为母亲的我在想以前做的是对还是错,在正常学校读书确实使他获得了许多知识,但是孤独却给他带来心灵的创伤,他比聋校的孩子懂得多,但是他不如聋校的孩子快乐。从进入聋儿康复中心的第一天起,我就认为只有进入普通学校才是真正的康复,而回聋校就是一种失败。有这种想法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许多家长都这样认为,同时把这种观点灌输给孩子。那么这种观点科学吗,是对还是错呢,我觉得应该重新审视。
对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聋孩子也应该是这样由于听力损失程度的不同会造成孩子的种种差异,60dB和110dB的听力在语言交流上能一样吗7我深切体会到“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的分量。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如果认为上普通学校是唯一的康复道路那么我们的路会越走越窄,也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一些阴影。聋孩子的教育也是分阶段的,上普通小学对一个聋孩子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现在小学提倡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到了中学就会有一些问题,因为面临中考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竞争激烈。到了高中压力就会更大因为面临高考,健听学生都会累得精疲力尽,何况是一个聋孩子。所以我觉得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关键是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心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学到谋生的技能,只单纯地追求上普校而忽视了聋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可能会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