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 3月3日,是开学的日子,也是全国第9次“爱耳日”,贵州省人民医院听力康复研究中心迎来了一群接受听力语言康复评估的聋儿,他们中的一些人经过一定的康复训练后,已经可以和人交流,融入到社会中。他们自信的笑容,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但是,他们却是聋儿中的幸运儿,目前,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在我省上万名聋儿中每年仅有300至400名幸运儿能接受康复治疗。几个月前,贵州省听力康复中心原主任王尚礼与省残联工作人员一道走访了省内5个市州地的15个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班,发现由于受到经济条件限制,一些家庭负担不了康复训练的费用,从而使聋儿在最佳治疗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永远错失了成为社会人的机会。同时,我省聋儿听力康复机构覆盖面小,基础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在10年前就开展的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如今进入普幼(普及幼儿教育)、普小率很低。10年来,我省仅有6600名聋儿接受了听力语言康复治疗。
贵州省人民医院听力康复研究中心主任王幼勤,亦如其父王尚礼一样,20多年来也对聋儿康复治疗倾注了满腔热忱,她说,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省听力残疾人有69.4万人,占各类残疾之首,其中聋儿有1万多人。她说,其实很多聋儿都是可以通过治疗而康复的,他们中的很多就是因为错过了3岁之前这个最佳康复期,而永远停留在了无声的世界,这是最让人心痛的。
作为贵州省政协委员,王幼勤在做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呼吁:把学龄前(3岁前)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班也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范畴,使更多的聋儿能够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无声的世界”。她说,聋如果得不到治疗就意味着会哑,那么又聋又哑的人是无法融入到社会的,只能呆在一个人的“无声的世界”。这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痛苦,也是社会的负担。如果,能让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班也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以国家资金和专业师资来进行保障,那么这个世界上将会多绽放出多少聋儿的笑脸,多出现一批能融入社会的听力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