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闻在线网4月1日消息(记者张雪红报道) 3月25日,家住乌鲁木齐市天津路的李青芸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儿子最近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我很担心。静心回想,儿子这几年也很不容易,两岁开始戴着助听器学发音,3岁去洛阳学拼音,4岁去北京做人工耳蜗手术,五六岁追赶同龄人的语言表达和理解力,6岁零4个月上小学一年级……我从心里希望儿子能更优秀,写了些儿子的事,心情好多了,我也要争取做个好妈妈。”
这是一位用爱的教育创造了奇迹的母亲。母亲扛起儿子的不幸
李青芸的儿子吴坤阳是一个90分贝重度耳聋的孩子,90分贝耳聋直观地说就是飞机起飞时站在螺旋桨下耳神经才会有一点反应。这个概念李青芸是在儿子1岁零8个月时才知道的。
“3个月大时小家伙拉肚子发高烧,我带他到离家不远的一家医院去看病,医生开的药吃了两次后,孩子的病更重了,我急忙抱孩子到一家大医院,医生说是得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医生下了两张病危通知单。”当时李青芸没有在病危通知单上签字,她哭着把病危通知单藏了起来。
李青芸并不知道,那一次病痛之后声音永远地离开了吴坤阳。没有声音他是不幸的,拥有坚强的妈妈他又是幸运的。
面对医生的诊断李青芸只偷偷地流过一次泪。她开始和时间赛跑,学习聋儿康复知识,教儿子发音。
两岁时吴坤阳戴了助听器,但助听器对重度耳聋的他帮助非常小,他还是听不清声音。
“我看不到孩子的未来,心里有希望但看不到希望。”为了教育儿子,李青芸从一家大型纺织厂辞了职。
吴坤阳的肺活量太小发不出声音,李青芸天天在家教儿子吹纸片、吹蜡烛、吹气球,锻炼他的肺活量。
每天李青芸都用嘶哑的嗓子不停地和儿子大声说话,每说一个字她都摸着脖子,让儿子跟着做,最简单的词也要教上百遍。用爱呼唤声音
在训练儿子时,李青芸很坚决也很严厉,当小家伙大喊大叫和妈妈抗争时,她都冷处理,她把对儿子的爱藏了起来。
两岁半时吴坤阳能含糊不清地叫妈妈了,李青芸高兴得差点流泪。
两岁零8个月时,李青芸带儿子去洛阳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学习拼音,上午和下午吴坤阳学习,中午李青芸学习,她主动要求跟那儿的老师学习,为的是回家后能继续教儿子。
两个字、3个字、4个字……吴坤阳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李青芸欣喜不已,吴坤阳3岁后,李青芸一直坚持送他上幼儿园,上午送儿子上幼儿园,下午她就把孩子接回来进行语言训练。
在陪儿子学习的几年中,李青芸成了聋儿康复的土专家,她发起并和其他人一起成立了新疆聋儿联谊会。通过学习她发现想让儿子正常说话,得先解决儿子的听力问题,对于重度耳聋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手术费需要16万元,为儿子买助听器已经花了两万多元,孩子学习治疗也花了不少钱,家里只靠丈夫一个人挣钱,想到这些,李青芸无法入睡。最后亲戚朋友为她凑够了这笔钱。
在北京吴坤阳做了奥地利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人工耳蜗开机的那天,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他大哭不止,声音在吴坤阳的生命中迟到了,他对声音美妙的感受很陌生也很恐惧。那是他生命中第一次那么清楚地听到声音。
能听到声音并不代表孩子能听懂,听、理解和说是3个概念。但儿子能听到声音让李青芸看到了希望,她重新承担起了教练的角色。
5岁时吴坤阳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了,虽然发音不准,但李青芸笑了。想让儿子做一个正常的人
现在,每当乌市第62小学中午放学时,李青芸就会急切地等在校门外。
“我现在已经能接受吴坤阳了,他表现得很棒。”这个学期开学后,吴坤阳的班主任老师说的这句话让李青芸兴奋不已。
这个学期吴坤阳开始自己去上学,李青芸只在中午接他一次。
刚开始吴坤阳很害怕上学。为了增加他的勇气,李青芸曾带他去过两次乌市聋人学校,吴坤阳在那儿试听了一堂课, “妈妈,我不想来这个学校,他们都不会说话,我不喜欢,我喜欢说话。”李青芸的智慧取得了胜利。
吴坤阳走进学校是跨过了人生的一道门槛,大部分耳聋的孩子因无法与人交流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或者只能上聋人学校。
李青芸说:“我每一周都要写教育计划,每天要让儿子学几个词我都记下来,督促自己,儿子的进步是一个一个计划完成后取得的。”
吴坤阳现在的认字量很大,超过了同龄的孩子,他很爱看书,爱提问题。玩积木时,吴坤阳说:“妈妈,我的手真灵巧。”他的“真”字变了声,李青芸急忙帮他纠正。
李青芸的愿望是让儿子做一个正常的人,儿子充满阳光的笑脸和自信的话语证明她的愿望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