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到15人,到如今有93名学生就读;从默默无闻,到如今倍受社会关注;从学文字、手语,到插花、跆拳道、十字绣样样精通……自建区以来,路桥聋哑学校实现了大跨步的发展。正如聋哑学校校长罗君所言:“以前是让学生学会生存,现在是让他们树立自信,全面发展,享受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实,路桥聋哑学校只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路桥乡村、工矿、岛屿,生活着2.7万残疾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36%。或许他们中有些人看不到生活中的斑斓色彩,有些人听不到啁啾鸟语,有些人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欢乐哀愁,有些人离开工具就无法前行半步……但他们没有被社会遗忘,他们的利益诉求时刻被各级党委政府牵挂,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关爱无处不在
早上8点,站在路桥聋哑学校教学楼前不大的天井里,记者能清晰地听到从各个教室里传出的伊伊哇哇的朗读声,这是聋哑学生借助助听器在努力学习发音。
“助听器是一位不知名的好心人捐赠的,有50多个”。一聋哑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那位好心人得悉路桥有所聋哑学校,那里生活着一群先天或因后天而失聪、失语的孩子,于是在去年7月份和今年1月份,分两次把价值10余万元的助听器送到了学校。
其实,做好事不留名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罗君扳着手指头告诉记者,“三八”妇女节时,人峰社区妇女带着毛巾、水果、零食来看望聋哑儿童;路桥中学90届某班开同学会时,成立了爱心基金,每年资助学生;金清一家幼儿园组织小朋友来献爱心……
除了社会上的关心外,区委区政府也很重视聋哑学校的发展。据区残联负责人介绍,建区以来,我区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区10个镇(街道)建立了残疾人联合会,318个村(居)、社区成立了残疾人协会。1175名残疾人纳入低保,并确定了400多户贫特困残疾人进行每户80-100元/月的定期补助。为百户残疾人家庭解决住房困难,为150多名聋人配带助听器,为120名下肢残疾的患者安装假肢。资助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360多人次,解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家住桐屿街道的残疾人叶大爷享受低保补助,他在电话里谈及近些年生活时高兴地说:“我活这么大,生活越来越好,谢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
树立自信融入生活
物质上的关怀可以改善生活,精神上的鼓励则能塑造挺立的脊梁。建区以来,残疾群体的整体自信心在不断提高。记者在聋哑学校看到,个个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而他们大多来自农村。“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课程,增设了插花、跆拳道、舞蹈、十字绣等文体活动,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罗君指着写字台上学生送的插花工艺品说,每次插花、十字绣等工艺作品在外展览时,都能博得群众的好评。
一位在台州某机关工作的年轻人每周周三下午都会到路桥聋哑学校教十几名学生跆拳道。他告诉记者,这也是献爱心的一种方式,练习跆拳道,可以增加聋哑孩子的自信心。
聋哑学校老师任川燕谈及学生的自信心时说,“以前学生走出去畏首畏尾的,现在他们很少有这种心里负担。”
同样的自信在聋健合一幼儿园的课堂上也可以感受到。记者看到,一群带着助听器的孩子天真烂漫地学着ABCD。正在大班上课的郑艺婷下个学期将升入普通小学就读。经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考核评定,郑艺婷已达到语言康复标准,在记者面前,小艺婷还大大方方地背了一首《春晓》。
区残联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全面进步,广大残疾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涌现了如开针灸店的王凌曦,办企业的徐贤法,海丰种养殖基地负责人黄小林,书法家金益富等一批自强不息、勇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桐屿街道高桥村的残疾人老胡发自内心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残疾人的生活,令人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