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的失聪、有的失明、有的智障、有的肢残……命运对残疾人显得格外苛刻,然而,关上了一扇门,命运又向他们敞开了多扇窗。过去5年,全省202.9万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无障碍环境和社会保障问题等方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真切关怀。虽然看不见花开、听不见鸟语,但他们和其他人一样,沐浴到了明媚的阳光,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
“如不及时帮忙,可能会因聋致哑。”配戴了助听器的小芳已经和普通孩子一样上小学了,妈妈对“富士康爱心助残”聋儿康复项目充满了感激。和小芳一样,5年来,全省27.8万名残疾人受益于“国家彩票公益金”“富士康爱心助残”“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彭年光明行动”等项目,得到各类康复服务。其中,7.5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2380名聋哑儿童开口说话,4420名低视力患者配戴了助视器,3900名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儿童接受了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9.8万件、假肢2850例,8.9万名精神病患者得到有效监护。
因为长时间治疗导致家庭贫困,许多残疾孩子失去了和普通孩子一起上学的机会。为此,全省积极开展扶残助学,筹集资金700多万元,实施助学项目,对8462名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就学进行了资助,使这些孩子重新回到了窗明几净的教室。另外,10个市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省和4个市建立了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初步形成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残疾儿童义务入学率也逐年提高,500多名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和特殊高等院校学习。
用一个“苦”字足以概括长治市成家川办事处神泉村秦宏良的生活,49岁的他,18年前因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妻子带着儿女离他而去,一场大雨又将他栖身的3间土房淋塌,无家可归的秦宏良只能在朋友家借住,命运的打击使这个坚强的汉子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而此时,农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政策来到他身边,为他的“苦”日子画上句号,省市残联援助9000元,村委、邻居援助3000元,3间45平方米的砖混房拔地而起,喜迁新居的秦宏良又“吃”上了农村低保,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生活终于向这个命运多舛的人敞开了希望的窗。这是我省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危房改造项目的一个缩影。5年来,全省对6488户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危房实施了改造,使他们告别了过去破旧、危险的老房子。与此同时,还对52万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了有效扶持,55.3万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到政府税费减免照顾,22.8万名贫困残疾人比较稳定地解决了温饱。此外,城镇特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10.4万名农村特困残疾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补助或临时救济,17.5万名残疾人参加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1.1万名孤寡残疾人得到集中供养。
能自食其力,是许多残疾人对自己的要求。5年来,我省共对9.4万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对7.8万名农村残疾人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安排6.7万名残疾人就业。
无障碍设施不完善,许多残疾人怕出门。多次碰壁,使许多残疾人对找工作心灰意懒。怎样才能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省、市、县许多残联设置了专门的残疾人维权机构,开展残疾人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服务、维权示范岗创建活动等工作。有关部门也对全省11个市及机场、车站等工作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进行专项检查。5年来,全省共制定和完善各类扶助残疾人的规定1.1万件,制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规政策文件103件;为1.25万名残疾人提供了“优先、优惠、优质”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有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我省广大残疾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能够自食其力,部分残疾人通过辛勤劳动已经致富。不少优秀残疾人进入人大、政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