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不下的听力损失发病率和医生转诊听力检查患者人数增加,加大了对听力测试的需求。但是,目前90%以上的临床测听主要是通过听力学家或技师来完成,几乎都是人工操作。国外有研究表明手工测试听力的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巨大的听力测试需求,成为所谓的纯音测试瓶颈。比如,2000年数据显示美国有2800万听损患者,但该国只有10910名听力学家,每个听力学家平均每天只能完成三个听力图,即使加上国际听力协会从事助听器验配和测试等工作的3000名会员,仅2000年一年听力图测试需求和听力专业人士能提供听力图之间的差距也有800万份听力图之多。预计到2050年,在美国这一数目将上升至1500万份。如此巨大的供需失衡显然会直接影响听力康复的效果。
这种困境在中国更加明显。根据在中国长期进行听力学教育的加拿大听力学家蒋涛博士,中国至少有8000万需要每年测试听力的患者和潜在听损患者,加上由于职业保护和听力筛查人群,至少还有4000万人需要听力检测和筛查,总数将超过1.2亿。如果将每人每年一份听力图作为基数,再加10%的听力复查,中国至少每年需要测试1.32亿份听力图。如果用每个听力学家每天能测试5份听力图的国际标准(按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每天至少需要测试550,000份听力图,也就是说需要110,000名专业从事听力学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完成。这意味著什么呢?蒋博士解释说,美国听力学会作为全球最大的听力学专业组织,共有一万多名听力学家,加上所有符合测试听力的技术人员不到1.4万人,也只能完成中国1.32亿份听力图的25%工作量。
当然,这是国际标准,在采访中,蒋博士提到几个数据,值得考虑。根据统计,目前中国只有不到100名经过正规听力学训练、符合国际听力学人才标准的听力学家,如果加上能开展听力测试的技术人员,总共不到8000人,其比列是1:16500,即:每一名测试人员必须测试16500份听力图才能满足听力健康的基本需求,而每天必须测试69份听力图,如果按照工作8 小时计算,他们每天工作什么都不做,只测听力图,平摊到每份听力图的时间只有区区7分钟而已,这7分钟相对于工作至少有20年经验的听力学家来说,也就只能刚刚测出较准确的5个频率的听阈,显然,目前不到8000人的听力技术人员是无法完成1.32亿份听力图的任务。
蒋博士认为根据中国国情,合理的听力图测试工作量应该是每份听力图需要平均20分钟,扣掉咨询、解释和设备调试所需时间,中国听力技师平均每人每天最多能完成14份听力图的测试,其中包括分别基于8个频率的气、骨导(加掩蔽)纯音听阈和相应的阈上测试数据,测试的准确度不应该低于90%,也就是说重复验证测试的误差最好不超过10%。即便如此,中国听力技师的工作量已经是美国听力学家工作量的4.7倍,是国际听力学家工作量的2.8倍了。除了考虑测试的准确性外,我们还必须严格注意医生的工作负荷。根据卫生部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数据, 当年医生人均每天担负诊疗人次为6.0人次,而14个听力测试已经是这个工作量的两倍之多了。从听力学临床测试性质看,听力图的获得和确定是一项基于患者行为反应的数据采集工作,在本质上,是一项不能对时间打折扣的心理声学物理量的统计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时间只会延长不能减少。蒋博士明确指出任何试图降低首次听力图测试所需的基本时间,只有在降低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即:牺牲测试准确性来缩短时间。显然,从质量管理讲,这是做不到的。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获得1.32亿份听力图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目前卫生健康领域资源的匮乏,蒋博士建议我们最好从中国现有的医疗卫生筹资能力和资源方面来分析,他认为,中国政府在刚刚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文)》里,明确提出医疗卫生工作的目标,“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听力预防、保健和康复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最根本体现之一,众所周知,听力残疾作为排在全国所有残疾中的第二位的疾病、作为国家新生儿检查的基本内容和老年关怀的重点工作,决定了听力检测这个刚性需求的必然性和前置性,即:没有听力检测便无从开展任何治疗和康复。
问题是要满足测试1.32亿份听力图的需求,无疑是对国家和社会紧缺的医疗资源的极大挑战。根据《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检》,中国在2007年全年的医院诊疗人次数为28.42亿次,已经比2006年增加了3.96亿次。完成对1.32亿次人数的听力测试的门诊量,将占2007年总诊疗人数的4.7%,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门诊量,换言之,1.32亿次听力图的门诊量相当于2007年所有专科医院门诊量的总和,包括肿瘤、心血管和传染病这些排在全国疾病谱前位的重大疾病。
如果从中国全年卫生费用开支来看是否国家有经济能力来完成1.32亿次听力图测试,难度就更大了。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10966亿元,按照当年门诊次人数和费用比例,获得1.32亿份听力图的听力测试将直接产生396亿元的卫生费用,根据2007年的费用结构,其中有近50%应该是个人开支,即使如此,国家财政的直接投入也将高达72亿,就目前中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原则和健康需求重点而言,显然,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暂时是不可能完成1.32亿份听力图。
在采访中,中国听力学网的其他专家还表示,目前国内的听力图质量较低是影响听力康复效果提升主要原因之一,在比较患者历史听力图时,他们注意到至少有30%的同一医院获得的听力图,出现有不是因听力疾病本身变化导致的听力数据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和测试设备、不同测听技术的经验水平或者巨大的工作量有关,直接影响了患者听力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么延误听力康复的实施,要么影响听力诊断结果,尤其是在筛查服耳毒性药物患者的听力时,不仅加大患者遭受不可扭转的听力损失的风险外,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对其它疾病的有效治疗,比如癌症和肾肾脏疾病等。
以上分析勾勒出目前听力学在中国发展供、需之间的矛盾和基础建设亟需改进的必要性。中国仍然缺乏听力学专门人才的培训,仅有几所大学每年培训不到100名的听力学专业学生。而刚刚公布的2009年中国教育部新批的1662个本科专业和6个医学类专科专业中,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听力学专业的新设和扩展,短期内,很难看到这个困境能通过人力和资金的支持,得到有实际意义的解决。鉴于此,改变中国听力学面临困境的唯一出路只用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
作者将在该文续篇继续讨论如何解决1.32亿听力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