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吴飞飞副教授这两天特别高兴,因为08届毕业生俞铮写来了“报喜信”:这位聋人大学生的作品,竞标世博会上海馆室内展厅设计方案获得了初步通过。
2000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根据市委、市政府“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的要求,在全市高校中率先办起特教(聋)班。9年来,学院的聋人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专科到本科的发展,至今已招收185名聋人大学生;现有3个本科班、在校生65名。据了解,今年毕业的聋人大学生,半数以上已有了就业意向。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宇陆教授说:“我们不仅要为聋人大学生提供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教育,还要让他们能像正常大学生一样,在社会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获得自豪感。”
如今,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特教班里,已走出100多名像俞铮这样的聋人大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体验着工作的乐趣。
MSN对话帮助互动
在普通高校里为残疾学生开设高等教育,为他们提供与健全人完全一致的课程,让他们完全融入大学生活,这在上海教育史上前所未有。
学校领导慎重考虑后,决定在艺术设计学院设特教班,接纳聋人大学生。但问题随之而来:学生听力存在障碍,上课怎么办?
聘请手语翻译随堂上课,当然是最佳解决办法。不过,四个年级的特教班,只配备了两名手语翻译――对此,一位老师解释:“并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我们考虑这些同学迟早要走向社会,那时他们身边不会有手语翻译。”
这样的帮助和促使学生融入普通人圈子的努力,自特教班成立伊始便贯穿始终。普通学生与特教学生“一帮一”结对,就是专门设计的活动。学校还为普通学生开设手语课,力图在校园中创造交流的便利和氛围。一种被称为“MSN讲堂”的教育手段,也在师生互动中诞生――网上交流可以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MSN对话使用文字表达则可弥补聋人学生的缺憾,“他们打字、发短信,比我们快很多呢!”一位教师说。
9年辛勤耕耘,终于得到厚报。应用技术学院特教部的“聋人高等特殊职业教学的创建与发展”课题项目,获得了上海市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激将法”唤起自信
“第一次要求学生参加设计比赛,他们虽然说不出话,但脸上明显有抱怨。”吴飞飞老师忆起2002年鼓动学生参加全国竞赛时的尴尬场景:“他们觉得要和普通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赛,太苛刻了。”
情急之下,吴飞飞撂下狠话:“不要老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你们只不过听力有障碍!”“残疾”,在此时此地,是一个异常敏感的字眼。
“激将法”奏效,学生们决心参赛,结果则非常出人意料:一名同学夺得了银奖!“这是行业内最高级别的比赛,上海参赛者只拿到两个银奖。”此次获奖后,聋人学生参加此类比赛,再也无须动员。到目前为止,特教班已夺得国际国内各类比赛奖项54个。
今年的中国包装艺术大赛,特教班选送了10件作品,无一例外全部获奖。赛事主办方感叹之余,急欲寻找“答案”。纸片摊开,只见学生写道:“就是想看看自己是否具有与普通人一样的能力。”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事实证明,通过学校悉心培养,聋人学生对于视觉艺术设计的感觉,丝毫不比普通学生乃至专业设计师逊色。
学生在专业上的自信,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前两届有个学生找了个特别漂亮的女朋友呢,而且对方是健全人,我们听说以后,都特别欣喜。”
始终努力证明自己
9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培养了六届全日制聋人大学生。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下,特别是在上海市残联就业指导中心的具体协助下,这些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其中6名毕业生在本市的专业设计公司担任了要职。
“以前,学生们觉得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但瞧着师兄师姐们的工作业绩,开始对自己有要求了。”吴飞飞说,“有一次,我们通过残联将一个同学安排到酒店做点心。结果她发短信给我,说艺术设计白学了。后来安排她插花,才稍微满意些。”
装饰艺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王融安,眼下已被刘维亚大师工作室录用,在试用期间,工作室对他的评价是“优秀”,他的表现超过了和他一起被录用的普通大学生。
在学院的学生成果展厅内,一尊学生的课堂雕塑作品引人注目:“他”左手上举,拳头紧紧贴住耳根;嘴张成大大的圆形,似正在呐喊。
是的,他们听不见,但他们渴望被听见;他们说不出,但始终在努力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