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利文康复中心是在北京海淀区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但他们接受的聋儿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而且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经济非常贫困的。当地政府认为这些聋儿的康复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太密切,难以提供支持。
莎利文的确需要得到帮助。
那里有五十多个孩子在接受康复训练,但是资金缺口很大,硬件投资明显不够。为了节约资金,创办人把自己家当几乎都用上了,中心的几位负责人都是不拿工资、无偿工作的。在中心工作的老师们都是特教或幼师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大学时也都是学生骨干,来到这里,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每月也只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而且就这点微薄的工资还不能保证按月及时发放。
孩子们也没有什么玩具,很多孩子身上穿的衣服是老师们亲手给他们做的。每到春节,一些孩子根本没有路费回家与父母团聚,老师们只能把他们带回自己家里过年。就是在这样不容易的情况下,莎利文的老师们为了孩子们的康复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用一流的专业化服务,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使聋儿康复率远远超过我国平均水平的26.7%,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美国的聋儿康复率为80%以上)。
我们呼吁政府和社会能更多地关注聋儿康复,关注聋儿康复机构。像莎利文康复中心的老师这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却拿这么低的报酬,在全国的同行业里,恐怕是司空见惯的。这与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都是极不相称的。在国外,莎利文这样的机构里的老师社会地位很高,待遇非常好。
中国的这些从事聋儿康复的老师们,确实有心做好工作,而且他们做得效果也很好,可是他们也需要社会关怀,为他们解决职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在高度赞扬他们行为的道德性,赞扬他们的职业精神的同时,社会应该关注这些慈善工作者的生活,让他们享受与他们“身价”相一致的待遇。我们不能让为弱者服务的人成为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