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资讯

聋儿康复率已达80% 沪上听障儿童“十聋八不哑”

聋哑学校的特殊学生少了,融入社会的优秀孩子多了———
        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巨变让人们对听力障碍有了崭新认识:助听器的性质与近视眼镜、老花眼镜一样,戴助听器补偿听力的孩子与戴眼镜的近视儿童一样,都是好孩子!
       “为什么要特殊照顾?除了戴着助听器,他从头到脚和其他孩子有什么区别?而且,他在班级里的各项表现都很优秀呢!”3月3日“全国爱耳日”临近之际,记者在上南路小学采访赵奕量小朋友走出无声世界后的近况,班主任顾老师用一连串问号和感叹号来回答“对他有没有什么特别照顾”的提问。起初记者还有些半信半疑,见面后,疑问随即烟消云散,对顾老师的介绍心服口服———经过早期筛查干预、康复训练等一系列工作,如今的赵奕量与许多听障孩子一样,融入社会,快乐成长。
“聋儿”考出钢琴证书
        母亲说:“赵奕量很幸运!”因为,上海正是从赵奕量出生的2002年开始对新生婴儿开展听力筛查的。出生40天后,他被查出两耳分别只能听到100分贝和90分贝的声音,远低于正常人能听到0至25分贝的水平。
        从10个月大时开始,赵奕量来到上海市聋儿康复中心社区指导部接受康复训练。在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前,许多听障孩子因为听不见词语,错过启蒙开口的良机,即使后期学会说话,也容易口齿不清,或语速很慢,与健全人存在明显区别,这会直接影响他们融入社会。然而,赵奕量的母亲告诉记者,因为从小接受语言训练,他因祸得福,早早学会韵母、声母等其他孩子几年后才掌握的知识,所以,他4岁时就以出色表现征服老师,破格在普通幼儿园插班,与普通孩子一起生活学习至今。
        虽曾有个别同学讥讽戴着助听器的他是“聋子”、“怪物”,他却用自己的实力让大家佩服他、喜欢他。记者看到,他的说话、反应速度、思维等与同班同学并无不同,而且,他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成绩名列前茅,喜欢画画、打爵士鼓、弹钢琴,是班上的宣传委员,带着大家一起画黑板报、组织主题队会演讲朗诵,去年获得上海市现场写作比赛一等奖,钢琴演奏已达六级。
专业训练早期干预
        改变赵奕量命运的上海市聋儿康复中心是我国最高级别的聋儿康复中心之一,此外,全市还有19个区县级聋儿康复机构,为0至7岁聋儿提供就近、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
        记者在市聋儿康复中心采访时看到,一群3岁左右的孩子们午睡后起床,老师们挨个帮他们戴上助听器,然后训练听力、阅读唇语。在发音训练室,一个分辨不出拼音“j”、“q”发音区别的小朋友正看着电脑上的多媒体动画学习“金钱”、“旗帜”等词语发音,老师还让他躺在小床上,用牙刷按摩他的舌头,让他体会舌尖不同发音部位的差别。在另一间教室里,一个小女孩正在看一张画着小猫的图片学说 “喵喵叫”,借此认识拼音“m”。老师还一边说“球”,一边把她的手指放在自己嘴唇前,让她感受拼音“q”发音时唇部吐出的气流。
        正是通过这样不厌其烦甚至称得上繁琐枯燥的训练,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奇迹实现了:一个3岁的小女孩患有听神经疾病,不能植入人工耳蜗,佩戴助听器也只能听到部分频段的声音片断,基本无法听懂人们说话,但经过一年唇语和发音训练后,她已能读懂简单的唇语,还能说话,记者对她说“下午好”,她很快答了一句“下午好”;一个原先没有听力的4岁孩子已能听到40分贝的声音,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目前,全市有380个孩子在接受康复训练,他们正告别“十聋九哑”历史,向着“十聋九不哑”目标迈进。
 聋儿康复率已达80%
        聋儿康复中心是上海全市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每1000个新生儿中至少有一人存在听力障碍,致残比例超过其他各类常见病。1988年上海市展开聋儿康复工作时,全市只有10个孩子受训,从其他行业转行的师资更是寥寥。
        近年来,本市不断加大投入,自2001年起对贫困人群实施听力助残项目,2002 年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2005年和2006年,听力助残项目进一步惠及在校学生及贫困成年人,今年3月起,0至7岁听力障碍儿童资助覆盖面将进一步从上海户籍扩大到常住人口,补贴标准也有提高,其中,人工耳蜗移植补贴从每人6万元增加到15万元,覆盖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费用,帮助聋儿全家解忧。
         经过不断努力,目前上海的聋儿康复率已达80%,远高于全国24.5%的平均水平。在大量听障孩子入读普通学校的同时,特殊学校的听障学生数量逐年减少,这一可喜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听障孩子融入社会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