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台湾听障教育发展的未来考量与展望

从过去启聪教育发展的轨迹,展望今后台湾启聪教育发展趋势,可以归纳成八方面有待继续努力与发展的课题。一、在教育对象方面:最初以聋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后来分化成聋生与重听学生两部分。今后受到融合教育思潮及助听辅具的影响,轻度听障儿童大部分回归到普通初中、小学普通班随班就读,中度听障儿童可能留在普通初中、小学资源班,重度听障儿童可能留在自足式启聪班,全聋或多重障碍学生才可能到启聪学校就读。

从过去启聪教育发展的轨迹,展望今后台湾启聪教育发展趋势,可以归纳成八方面有待继续努力与发展的课题。

一、在教育对象方面

最初以聋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后来分化成聋生与重听学生两部分。今后受到融合教育思潮及助听辅具的影响,轻度听障儿童大部分回归到普通初中、小学普通班随班就读,中度听障儿童可能留在普通初中、小学资源班,重度听障儿童可能留在自足式启聪班,全聋或多重障碍学生才可能到启聪学校就读。预测启聪学校或启聪班学生的障碍程度可能会愈来愈严重,这是所有从事启聪学校(班)教师应有的心理准备与共识,同时也不能忽略越来越多在普通班就读的那些程度较轻的听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服务需求。

二、教育安置型态的转变

回顾台湾特殊教育创办之初,是先有盲教育再附设聋教育。早期听障儿童接受启聪教育主要在盲聋学校,不仅在隔离式与过多保护的教学环境下接受教育,而且与盲生共同生活与学习,物理条件方面也不尽理想。1960年代后期才有自足式启聪班的出现,1970年代受到欧美回归主流教育的影响,后来成立的启聪班大部分采取资源式(半回归)的方式(尤其台北市)。预测今后在家长、学校、行政、医疗、社政、劳政各方面更加支持与配合的情况下,听障儿童当能接受更确实的鉴定,按照各个学生不同的障碍程度、学习能力、发展状况得到更适当、更有弹性的多元化教育安置服务。

三、启聪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

前述台湾听障儿童早期主要在启聪学校接受教育,全盛时期一所启聪学校容纳1,000多名聋生,从幼儿部到职高部,年龄层从3岁至20余岁,在专业师资、生活辅导员、心理咨商员、语言/听能训练人员、社工员、医护人员等缺乏的情况下,不仅生活辅导、学习辅导、情意教育、职业教育不易落实,更容易造成聋生与家庭、社会的疏离感,导致毕业后造成聋哑集团犯罪的社会问题。1970年代启聪班成立后,启聪学校学生逐渐减少,目前三所公立启聪学校学生虽已减少到270名左右,仍比美、日等先进国家的学生人数多。过去日本启聪学校有108所,从幼儿部到职高部只有8169人,平均一所聋校75.6人,不到100人,有的学校甚至只剩下40人左右。可见日本启聪教育发展趋势在义务教育普及化后,已不再是量的扩充,而是质的提升,渐趋于重度化、多元化、融合化、精致化的趋向。至于台湾今后启聪学校的发展重点,恐怕也是应朝向质的提升,充实专业师资编制(包括语言/听能训练师、生活辅导员、社工师、作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医护人员、心理咨商师等),提高教师专业精神与专业地位,增设咨询服务专线或咨商室、听障资源中心、研究发展中心等,以加强提供小区服务、在校生实习辅导、毕业生追踪辅导、生涯教育发展、普通班/启聪班听障学生的巡回辅导及提供教学资源、听语康复等服务。将来如果特殊学校学生听障程度多为极重度与多重障碍时,有些特殊学校不必细分为启聪、启明、启仁、启智等单类特殊学校,可转型为综合式特殊学校,校内再按障碍类别与障碍程度能力分班,或分科设置职业/作业训练,庇护工厂;或全省28所特殊学校重新按照教育条件、小区资源、传统特色、学生分布与社会需求等,调整招收对象或分工(分科、分部)课程设计,以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各种障碍程度学生就学的需要。

四、语言沟通与语言教学法发展方向

今后听障者间该采用哪一种沟通方式?聋教育教学上该采用哪一种语言沟通与教学方法?始终是大家争论不休的议题。世界各国大致是手语→口语→口手并用→综合沟通→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综合沟通法或双语教育理念,也流行了三十余年。过去美国的研究报告,也有人认为综合沟通法没有预期的效果那么高,Trybus(1985)以「史丹福成就测验」施测美国住宿制学校及通学制学校聋生,结果发现八岁的听障儿童阅读能力,大约在小学二年级程度;到十七岁时,其阅读能力约在小学三年级程度;Jensema(1975)使用「史丹福成就测验」分析,6873名六至十九岁听障学生成绩,发现八至十八岁听障学生的语汇平均分数,只达到健听学生幼儿园入学与小学二年级程度。十四岁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只有小学三年级的程度。但是美国中央聋学校及克拉克聋学校等采用口语教学法学校与采用综合沟通法学校,比较双方在语文能力与学力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口语法的成就较高。

日本启聪学校虽未像美国一样正式采用综合沟通法,但采用手语与指语做为教学辅助工具者,幼儿部约占10﹪,小学部约占20﹪,初中部约占55﹪,职高中部约占85﹪,似乎年级愈高,采用综合沟通法所占的比率亦愈高。不像过去青一色采用手语或口语。

台湾方面,林宝贵教授与李真贤的调查发现,台湾区启聪学校职高部听障学生平均各项语文成绩仅相当于普通小学二年级程度;林宝贵教授与锜宝香的研究,发现职高阶段听障学生语文能力不及普通小学二年级程度,数学能力相当于普通小学四年级程度;林宝贵教授与黄玉枝的一项调查发现,启聪学校初中部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能力,仍然只有普通小学二至三年级的程度。

台湾启聪学校从过去到现在,主要以手语沟通,启聪班以口语沟通与教学为主流。究竟哪一种沟通方式较适合于启聪学校或启聪班?在哪一阶段适合采用哪一种沟通方式?如果并用手指语时应采用哪一种手语(自然手语、文法手语)?哪一种指语(汉语口手语、指文字、提示法、视话法)?如何并用或组合?从那一阶段开始干预?这些问题也是非常复杂。如果我们希望有科学而客观的证据支持哪一种沟通方式最适合台湾的话,需要以实证性的科研实验来证明各种沟通方法实施的成效,但这种科研实验在控制变项方面可能非常困难,需要行政、教师、学生、家长的配合。1990年,林宝贵教授曾在台北启聪学校及妇联听障文教基金会分别连续各做了二、三年的教学实验,口语教学的效果显著。启聪学校(班)教师流动性大,交流机会也多,语训及手语沟通技能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长与子女沟通的基础。从事听障教育教师、行政人员、家长、社工人员等均需要具备此两项专业技能,才方便教学及辅导或与学生沟通,建议师资训练课程(职前或在职)、教师甄试、手语翻译员的培训时,均宜列入考查的要项。

五、基本学科能力的加强

前述启聪学校学生无论阅读、数学、语文、平均一般学习能力等,均比健听学生落后甚多。其实听障儿童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先进国家美、日的研究报告也是一样,不只台湾的听障儿童如此。这是因为「听觉障碍」造成「接受讯息」与「学习语言」的困难所衍生的系列障碍(例如「教育障碍」、「认知障碍」、「信息障碍」等),这是事实。但是这些障碍与差距,也可以藉由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充实听语师资专业知能,行政、学术支持,改进课程、教材、教法、设备,家长积极参与,科技辅具的利用等途径,而获得改善或缩短。关键在各方面的配合,及学生自己有没有决心与毅力去学习的问题。如何增进学生信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积极进取、淬励奋发的学习态度,以增进其学习基本能力,恐怕是今后所有聋教育教师及家长应该努力去研究的最重要课题。看看1995年当选美国小姐的约瑟.白石小姐,台湾雅文儿童文教基金会的雅文小姐,听障程度多严重!但是她们的沟通能力与学业成就与耳聪者无异,不禁令人敬佩她们的学习毅力!

六、就业习惯与态度的培养

林宝贵教授说,为何特别强调工作的习惯与态度的培养,而没有特别强调工作技能的培养,是因为听障儿童很聪明,模仿能力又强,学习简单的工作技能并不困难,更何况启聪学校一向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但是,为何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不佳,离职率特别高,偶尔还看到集团抢劫或犯罪的问题,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或与雇主、社会人士沟通上有困难?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已经修订颁布,1991年7月1日起身心障碍者就业的机会比以前大有保障,今后该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听障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态度、就业习惯的培养,更甚于工作技能的养成。因为只要他的基本学科能力、沟通能力、就业态度加强了,要学习任何职业技能就容易了;同时,每一个听障者若有正当的职业,安定的生活,相对的犯罪行为或制造社会问题的机会也会减少。过去,教育部门也曾大力推展身心障碍者第十年技艺教育,目的在鼓励不升学、不就业的初中毕业生再学习一年的技艺教育,以便学习一技之长再进入社会,可是大部分(95/100)听障儿童仍以升学为导向,令人觉得非常遗憾。

七、加强学前阶段启聪教育

早期教育甚至三早的重要性,早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人士所共识,惟目前学前阶段的特殊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学制的范畴,使学前听障教育仍停留在无正式师资编制与经费预算的「实验阶段」,无法使听障儿童普遍提早接受教育与康复训练,影响入学后的学习成效颇巨。今后,如欲提升听障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与学力,提早入学年龄至三岁前甚至零岁(六、七个月起即可开始训练)的向下扎根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是亟待努力发展的重要课题。2009年,再修订的特殊教育法已规定,身心障碍儿童入学年龄应提早至三岁,让我们再加紧落实学前阶段的启聪教育。

八、科技的利用

二十一世纪已经是知识爆涨、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听障者生长在信息时代是何其幸也何其不幸。不幸的是接收讯息的障碍,可能使他们永远跟不上信息,或追赶得很辛苦;幸的方面,是生长在信息与科技进步的时代,使他们比以前的听障者更有机会享受科技与信息带来的恩惠,如听辅仪、增音电话、传真机、计算机字幕广告牌、计算机辅助教材教具、人工耳蜗、字幕化电视、电影、3D动漫教学节目、手机简讯、电子邮件、因特网等,帮助他们解决不少生活上、沟通上、学习上、医疗、人际交往上的困难。深切期盼更多科技的进步,带给听障者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