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言语康复师 全国缺十万

据日前在沪举行的首届教育康复高峰论坛透露,全国尚缺10万余名言语康复师。言语康复师紧缺程度究竟如何、他们的整体水平怎样、面临着怎样的困境?6月19日,记者走访了吉林省聋儿康复中心。

在合肥锦雯言语康复中心,老师用大拇指相碰的方式对患儿给予鼓励。

新华社记者 杜 宇摄(资料图片)

针对言语残障人士的康复教育日益推广,言语康复师成了新兴职业。据日前在沪举行的首届教育康复高峰论坛透露,全国尚缺10万余名言语康复师。言语康复师紧缺程度究竟如何、他们的整体水平怎样、面临着怎样的困境?6月19日,记者走访了吉林省聋儿康复中心。

——编 者

短缺

全省40多万患者只有180多名康复师,专业相关但都非科班出身

吉林省聋儿康复中心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级聋儿康复机构,承担着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聋儿社区康复指导、全年龄段聋人听力技术服务。

记者来到聋儿康复教室时,带着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小朋友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让人觉得他们和正常的孩子没有区别。言语康复老师涂波介绍说,接受言语康复的训练后,听力残障幼儿的康复率可达90%。

俗话说“十聋九哑”,失聪往往导致失语。据介绍,脑瘫、智障、孤独症等患儿也容易引发言语障碍,包括发音不清晰、语言不流畅等。

目前,该中心共有35名言语康复师,承担着105个2到7岁的聋幼儿康复训练和学前教育工作。这里的语言康复教学,主要分为听觉口语训练、言语矫治和听能管理。聋儿在接受一对一言语康复训练的同时,还接受普通的幼儿教育。

据康复中心主任李鸿介绍,对吉林的抽样调查显示,听力残疾人约42万人,语言残疾人约2万多人。这些人员都需要语言康复训练,然而吉林省残联系统从事言语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才180多人。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吕明臣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言语康复师,是专门治疗和纠正语言障碍的专门人才,他们应该具有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专业知识背景。

据介绍,在吉林省一线的言语康复师中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言语康复教育培养的人才。他们主要来自特教和幼教专业,而这些专业都不偏重语言康复。吕明臣介绍,针对言语障碍人员的医疗救治比较受重视。当言语康复的需求受到注意后,相关人才的培养没有及时跟上。教育与需求的脱节,造成了专业的言语治疗师的短缺。

培养

康复师培养周期长达3年,未被纳入新职业、身份仍然“尴尬”

42岁的涂波已经在康复中心工作了23个年头。她训练矫正的最早一批语言障碍儿童,如今已顺利走入工作岗位,过着几乎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今年,涂波的班里有5个左右的孩子即将结业。

涂波一天需要对7个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言语康复训练。一天下来,一个故事能讲70多遍,回到家里累得连话都懒得说。她从幼教转到言语康复师的岗位,20多年来,随着言语康复手段和理念的不断更新,从未间断学习。

作为一名言语康复师,涂波认为这个职业最重要的是责任心,对孩子负责,一心一意帮助孩子康复。同时,涂波还要尽力辅导孩子家长,家长的参与,为孩子营造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孩子康复。

在康复中心,像涂波这样年纪的言语康复师只剩下3个了,越来越多的特教专业大学生开始走入康复中心,“他们年轻有朝气,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快乐。”涂波说。

然而,李鸿介绍说,一个特教专业走出来的大学生,入职后需要继续接受培训,而真正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则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培训周期。吕明臣认为,在大学培养一个合格的言语康复师也得需要3年时间。

对于言语康复师的培养,吕明臣有着更多的期许:要从本科教育抓起,特别是利用综合型大学多学科支持的优势,培养出高素质的言语康复师。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在个性化的言语康复中更富创造力。

创新,是吕明臣非常看重的言语康复师的素质,因为“目前的康复课程还有些程式化”。孩子都有着不同的个性,要想康复效果更好,需要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刚参加完上海首届教育康复高峰论坛的李鸿,和同行有着共同的期待,希望国家相关部门把“言语康复师”定为新的职业种类,并出台独立的职称评聘政策,让言语康复工作者身份不再“尴尬”。

另一个让李鸿兴奋的消息是,2013年3月,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设立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在国内率先设立教育康复学专业,首届本科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言语康复的专业人才将逐步走向社会。

障碍

只有部分人群享受国家资助,家长忽视康复错过最佳时期

让言语康复师无奈的是,很多家长往往不顾“已无医疗价值”的诊断结果,还去寻求医疗救治、忽视言语康复,结果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期。这不但让家庭因病致贫,还给言语康复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据介绍,目前康复中心105名孩子约90%来自农村。李鸿介绍说,这些2到7岁的孩子都能享受“七彩梦行动计划”康复救助项目的资助,获得免费的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并接受一年的言语康复训练。然而,言语康复还没有扩展到全部年龄段,年纪较大儿童还有很多得不到资助,存在语言障碍的老人就更难以照顾到。

一个孩子的康复周期在1年半到2年半之间,接受一年的康复训练后,正是康复关键期。但是目前一年1.4万元的资助力度原则上只能应付一年训练所需,但是为了完成康复周期,中心只能采取“一年费用花两年”的无奈做法。

无论是言语康复师的培训,还是孩子的康复经费支持,李鸿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2003年10月,吉林大学文学院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结合语言学科专业的优势,每周到康复中心为残疾儿童做发音、听力、口型矫正等方面的义务教学。学院每一年的迎新晚会都会请小朋友们来为大学生表演节目。

多年从事残疾人听力语言康复研究的吕明臣,还会对学院青年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前的专业培训。几年来,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志愿者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同学们把这项服务传承了下去。

这样的志愿服务,让李鸿非常感动。“我们需要更多‘专业’的志愿服务,这可以让我们的专业康复师能够与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进行有益的沟通。”如今,李鸿还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结成志愿服务对象,聘请相关专家到该中心对孩子进行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