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刚过的全国第16个“爱耳日”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龚正鹏介绍,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安全用耳,保护听力”。这一主题针对的是因噪声而导致的听力损伤。这种听力损伤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常见,并且可以预防,应该引起重视。
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年轻人喜欢去嘈杂的娱乐场合释放自己,例如酒吧、KTV、广场舞等,如果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听力损伤。还有些人喜欢时时刻刻戴着耳机听音乐,往往把音量开得特别大,让自己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龚正鹏主任说其实这种行为不恰当,最好注意听的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持续时间不超过45分钟。
龚正鹏主任说,首先,要有预防噪声性耳聋的意识。噪声对听力的损伤可分为急性声损伤和慢性声损伤两种,前者主要是由于高强度脉冲噪声的瞬时暴露所引起的听觉损害,多见于爆震后,又叫爆震性耳聋。急性声损伤可以按照突发性耳聋治疗,而慢性声损伤是由于长期持续性强噪声刺激引起的听觉损害,难以治愈,只能靠预防。因此,树立起噪声对听力有损伤的意识很重要。
其次,注意不要长时间待在嘈杂的娱乐环境中。去KTV唱歌时可以降低音乐和麦克风的强度,用耳机听音乐时控制音量和时间。如果居住在一个较为嘈杂的环境,可以适当在家里安装一些隔音材料,降低噪声污染。再次,提高自身素质,不要让自己成为噪声源头,影响到周围人,如公共场合播放音乐、开车乱按喇叭等。
警惕滥用药物导致耳聋。
龚正鹏介绍,临床上一些药物会损害听力,产生眩晕、耳鸣、耳聋等症状,这类药物通常被称为耳毒性药物。抗生素就是目前已知的耳毒性药物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如氨基甙类抗生素中的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还有解热镇痛类药阿司匹林等,其他常见耳毒性药物还有避孕药、麻醉剂、抗糖尿病药等。
龚正鹏提醒,耳毒性药物的副作用大多是不可逆转的,应慎用。实际上,很多耳毒性药物可以通过选用替代药物进行替代。此外,成年人用药跟小孩用药不同,有些药物大人使用没什么问题,但儿童使用副作用会很大。例如,治疗中耳炎的药物氧氟沙星,成人使用治疗效果会很好,但18岁以内的未成年人不适合使用,家长不要想当然地给小孩用药,避免让小孩的听力遭受损害。
另外,有不少人认为老年耳聋是自然现象,既不去检查,更不求治疗。专家指出,这样的观念不科学,因为老年人体弱可能需要经常服药,除抗生素外,还有阿司匹林、消炎药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
掏耳朵易损伤耳道。
龚正鹏介绍说,掏耳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的“活动”,不光是为了干净,还因为掏起来特别舒服、过瘾。不少人还喜欢互相掏耳朵,但是,掏耳朵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
龚正鹏说,我们外耳道的皮肤非常娇嫩,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影响张嘴和吃东西。有的人耳朵痒了,还随便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很深、很用力地掏耳朵。我们的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这样掏很容易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甚至导致中耳炎。
龚正鹏提醒,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如果真的痒得难受,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标签:听力损伤
作者:杨仕明 李佳楠 任丽丽 孙丽
病案介绍:
患儿朱某,4岁,出生时即有双眼亮蓝色虹膜,后发现患双侧感音神经性聋,目前可观察到颜面部少量雀斑分布。诊断为Waardenburg 综合征,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由科主任杨仕明教授主刀给予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目前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佳,上正常幼儿园。
导致孩子耳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综合征性耳聋:临床上常见的综合征性耳聋包括大前庭水管综合征,Usher综合征,阿耳斯特雷姆综合征,以及前面病案中提到的Waardenburg 综合征等等。这部分患儿常表现为包括耳聋在内的身体不同器官的一组临床表现。以Waardenburg 综合征为例介绍,Waardenburg 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综合征性耳聋的疾病之一,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至少有2%的先天性耳聋由Waardenburg综合征引起。该病的发病机制为神经嵴起源的黑色素细胞缺失造成的神经嵴细胞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症候群。Waardenburg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及色素异常,后者包括虹膜异色、白额发、早白发、皮肤色素减退或雀斑沉着;其他表现还有内眦异位、高宽鼻根、多毛症、一字眉或眉毛中部潮红等。
应对策略:疾病大多为遗传性,耳聋多表现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治疗可根据耳聋程度选择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并收获一定效果。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听觉植入中心为1300余例重度耳聋患者成功植入人工耳蜗,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综合征性耳聋的患儿,效果明确。16名Waardenburg综合征患儿在我科接受耳蜗植入手术并收获良好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产前诊断可避免一部分综合征性耳聋患儿出生。
二、药物中毒:一些研究表明, 目前耳毒性药物已成为造成儿童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致聋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甙类、水杨酸类、抗肿瘤类、酒精类。常见的有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紫霉素、托布霉素、巴龙霉素、多粘菌素B、奎宁、阿斯匹林等,此外还有部分抗肿瘤的药物和利尿剂也会伤害听神经,引起听力障碍。
应对策略:母亲在孕期(特别是怀孕3个月以内)就应当禁用一些损害胎儿内耳的药物。如链霉素等。必须使用耳毒性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特别是注意有无耳鸣、头晕等现象。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措施。
三、幼儿耳朵生理结构特点引起耳聋:幼儿在伤风感冒、以平仰位置吸吮乳汁或恶心、呕吐时,常常会引起中耳腔的细菌感染,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当中耳腔内脓液不断增多时,孩子会因耳痛加剧而大哭.中耳腔内脓液增多的压力也会引起鼓膜穿孔、破裂。如果不及时就医或治疗不彻底,会造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致使鼓膜不断遭到破坏。穿孔越来越大,对听力的影响将日趋严重。
应对策略: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的发病几率。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被捏住。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
四、噪音:相对于成人,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噪声的伤害。并且在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使他们的听力逐渐减退。这是由于,高分贝的噪声过度刺激了孩子们内耳里弱小但却非常精密的“感应接收器”,一旦“接收器”受到损伤,就再也不能把声音传送到大脑了。
应对策略:避免使孩子长时间处于啃杂环境中,避开生活中常见的噪音污染源,比如电视,或者高音量的立体声音响。
五、耳周病变:耳朵周围邻近器官的病变,有时也会涉及到中耳腔,从而引起听力减退。如鼻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在儿童传导性耳聋的病因中,腺样体肥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腺样体因反复炎症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可堵塞并压迫外侧的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传导性耳聋及耳鸣症状,导致患儿听力下降。若治疗不及时,患中耳炎时间太长,虽然切除了腺样体,听力也不能恢复正常。故小儿腺样体肥大一旦影响全身健康或邻近器官者,值得引起重视。
应对策略:当发现此类疾病时,家长要带孩子去医院及时治疗,绝不可掉以轻心。
六、耳外伤:原因包括:孩子淘气时,有些父母盛怒之下,给孩子几个巴掌;喜庆佳节,燃放的鞭炮突然在孩子耳边爆炸,巨大气浪直冲耳道内鼓膜;游泳时,孩子一侧耳朵先撞击水面。以上外伤都会造成鼓膜破裂、穿孔,直接造成听力减退。
应对策略:耳朵不能揪也不能打。更不能往耳里塞放豆子、小球等类物品。过节放鞭炮时。家长应嘱咐孩子站远些。以免爆炸气浪损伤孩子鼓膜。
七、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大多发生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是儿童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常见病因之一。听力检测腮腺炎致耳聋患儿以单耳极重度和全聋多见,其次为单耳部分听力下降,双耳聋少见。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腮腺炎发病后约4 5d后出现听力下降,同时可伴眩晕、耳鸣。
应对策略: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应遵循早期综合治疗的原则。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改善内耳微循环、营养神经、高压氧等。
八、先天性耳部发育畸形: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内耳先天性发育畸形,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内耳畸形是儿童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常见致病因素之一。内耳畸形包括骨性畸形、膜性畸形以及细胞水平的异常。
应对策略:在儿童耳聋病因确诊过程中,行颞骨CT和MRI检查尤为重要。明确儿童耳聋的病因对其相关治疗方案的选择,尤其对人工听觉植入手术的预后,手术禁忌证,及装置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先天性内耳畸形导致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最佳方法,此外还可根据患儿耳聋性质和耳聋程度选择其他听觉植入装置,如振动声桥(VSB),骨锚式助听器(BAHA)等等。VSB和BAHA是最近一两年才进入我国的听觉植入装置,我科主任杨仕明教授和其带领的听觉植入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手术方式探索和适应证选择的工作,并由杨教授亲自操刀为数十名患者成功完成手术。
michael kors bag
hermes bangle
hogan rebel uomo
prada for men
scarpe gucci
prada bag
prada glasses
ray ban wayfarer sale
prada driving shoes
诊室故事:王先生今年40岁,是一名外企高管,常年忙于工作,难得有机会放松一下。前一阵,硬被朋友拉去射击场玩射击。“砰”——打中了!哈哈,又中了!连中数枪,王先生和朋友们玩得很开心。孰料,回家后耳朵里却总有些鸣响,有时如蝉鸣,有时又像铃声……王先生开始并不在意,以为过一段时间这声音自然就会消失。一周、两周……一个月过去了,耳鸣依旧,王先生这才去看医生。
经过检查发现,王先生的高频听力出现明显损伤(即听力下降),结合病史及听力曲线特征,医生判断,造成听力损伤的罪魁祸首正是射击枪声。“可是,除了有些耳鸣,我没有听力下降的感觉呀?”王先生对此不解,既然耳蜗损伤了,为什么没有听力障碍呢?
八成以上耳鸣提示耳蜗受损
临床上发现,85%以上的耳鸣继发于耳蜗损伤后。
人的听觉有很宽的动态范围,能听见20Hz到20000Hz的声音。而通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要其耳蜗的500Hz到3000Hz这个中间频率的听觉功能正常就够了。噪声对耳蜗的损伤,早期通常发生在耳蜗底周,所以仅有高频听力损失。耳鸣出现之初,常常是4000Hz以上的高频听觉先受损伤,并不妨碍日常听功能。这时候,耳鸣声的“使命”是在提醒患者:听觉受到损伤了,要赶紧采取措施对听觉进行保护,否则,损伤往中间频率发展就开始“耳聋”了。
过去认为,噪声性听力损害只会发生在工厂、矿山,受伤对象主要是长期在那种特殊环境下作业的工人。而如今,家居装修噪声、娱乐噪声、交通噪声已成为都市人听力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娱乐噪声最容易被忽视,如王先生所遭遇的射击噪声,还有卡拉OK厅的音乐声、歌声、喜庆场合的鞭炮声、在公共场合使用耳机听音乐等,均会在不经意间造成听力损害。在听力损害的早期及至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表现为耳内持续存在的枯燥鸣响——耳鸣。
此外,精神紧张、劳累、生活不规律所致的耳蜗血液循环不良,也是损害耳蜗的无声杀手!
耳鸣超过3个月,更难医治
耳蜗损伤的早期,通过脱离噪声环境,充分休息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损伤能得以很快修复,耳鸣也会随之消失。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患者在耳鸣之初完全不予重视,以至于坐失治愈良机。甚至在耳鸣挥之不去而求医时,依然坚持“耳朵没问题”而拒绝进行仔细的听功能检查。当早期的高频听力损伤得不到及时恢复,数月后,大脑皮层发生功能重组,从此,耳鸣也将变得持续,这时候再治疗就远不如耳鸣出现之初那样能“立竿见影”。
因此,如经常出现耳鸣,应尽快看医生,接受相应治疗。
Tips:
注意以下生活细节,可以成功摆脱噪声对听觉的损伤:
1.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及嘈杂环境里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音乐;
2.从事装修、家居制作等工作时,应进行必要的噪声防护;
3.在射击、放鞭炮时适当做好噪声防护。
注:本文作者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耳鼻咽喉科副教授 曾祥丽
occhiali da sole gucci
hogan uomo interactive
hogan rebel uomo
prada wallet
borsa hermes
prada saffiano
prada mens shoes
hermes the god
ray ban sunglasses aviator
怀孕期间,一些孕妈喜欢听些胎教音乐,但研究发现,理想的声音环境是,不低于10分贝,不高于35分贝,因此孕妈要警惕噪音污染。
噪音是一种污染,如果情况严重,可以使人失聪。如此严重的“污染”,当然也会给那些自我保护能力极弱的胎儿,带来更为不可预料的后果。
高分贝噪声可以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降低其听力。如果孕妈在孕期内接受过85分贝以上的声音,比如重型卡车音响发出的声音(该声音大约为90分贝),就会使出生后的宝宝失去敏锐的听觉。
胎儿的内耳耳蜗是从孕妈怀孕的第20周起开始成长、发育的,所以,一直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胎儿的内耳耳蜗,非常容易被低频率噪音损害。噪音还能影响胎儿体重,因为它可以打乱孕妇的正常内分泌,使其脑垂体分泌过多的催产激素,从而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早产。
怀孕期间理想的声音环境是,不低于10分贝,不高于35分贝。但是,现代生活中的孕妈,已很难找到这种环境了。孕妈每天接触50~80分贝的噪声2~4小时,便会出现精神烦闷紧张,呼吸和心率增快,心肺负担加重;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头痛、失眠随之而生;内分泌系统功能降低,尤其是雌激素和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消化功能受损,孕妇难以获得足够的营养;免疫机能下降,孕妇容易患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这些都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新生儿体重不足、智力低下或躯体器官畸形的重要原因。还有研究发现,在噪声环境中孕育娩出的婴儿,0~3岁每年平均患病次数,比其他婴儿多2~4次。
由此看来,要想让母子平安,除了吃好、睡好以外,造就一个脱离噪声、相对安静的环境,也是万万不可缺的。尽管在目前的国情和生活条件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还比较困难,但是,孕妈一定要有“噪声会影响优生”的意识,在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创造条件,把接触噪声的机会降到最小限度。如:有条件者可临时调换居住地点;改换工种,脱离噪声环境;减少去闹市区的次数;不去歌厅等声强的娱乐场所;把家中电视机、录音机音量关小;将床远离空调机和电冰箱;避免家庭成员经常性吵闹等,都特别重要。
总之,为了胎儿的正常发育,孕妈们一定要想办法尽可能地远离噪音,不去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歌厅、迪厅等噪音严重污染区,更不要自己在家里收听震耳欲聋的摇滚乐。
噪声污染 你开始听力保健了吗?
北京听力协会专家指出,老年人听力损失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导致听觉系统蜕变而引发的。正因为如此,噪声污染更容易损害老年人的听力,加速听力衰退。
1、听觉器官老化。当老年人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声时,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系统更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常处于痉挛状态,内耳供血减少,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声性耳聋。其次,不断处于噪声环境会使人烦躁不安、失眠,以致血压升高、心脏排出血量减少,故影响内耳供血。极强噪声如爆炸声、放炮声会直接损伤内耳器官。
2、听觉重振。因为听觉器官老化,可听范围缩小会导致重振现象的出现:“小声听不到,大声又嫌吵”别人低声说话时喜欢用手拢在耳朵后面倾听,但当别人大声讨论时,又觉得太响,难以忍受。因此,聋康网专家提醒,在有老人的环境交流沟通时,要注意说话声音的大小,以免对老人的耳朵造成不利影响。
3、低频噪声。北京听力协会专家强调,低频噪声很容易对老人的听力造成损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心高频噪声,而忽视低频噪声,但他对人体的伤害丝毫不亚于高频噪声,尤其是对老年人和体质敏感的人。低频噪声源主要有四大类:电梯、变压器、中央空调(冷却塔)及交通噪声,一般频率在500赫兹。低频噪声主要以振动形式向四处传播,监测时很难捕捉和定性,目前已成为城市主要噪声污染源。它穿透能力极强,是一种单频的声音,且与人体的振动频率相近。因此,它对人的烦扰度大于中高频噪声,长期处在低频噪声环境中会出现头痛、失眠等症状,并且对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会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要加强对低频噪声的检测和治理,在住宅楼建设时要对电梯、变压器、中央空调的位置进行合理规划,并对其产生的低频噪声进行合理处理。
哪种耳机对身体伤害最小
核心提示:英国一项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戴耳机听歌,可导致耳聋提前30年到来。耳机对人体的伤害早已被人熟知,但是随着各种平板电脑、MP4、音乐手机的普及,我们已经习惯了耳机的使用。如何才能将耳机的危害降到最低呢?
耳机通常被分为头戴式、耳挂式与入耳式三种类型,其中对耳朵损伤最小的是头戴式。相比入耳式、耳挂式,头戴式虽然没有小巧便携的优势,却有很好的音效,最重要的,由于佩戴时不用入耳,所以几乎不会对耳道、耳膜造成伤害。相比之下,耳挂式、入耳式虽然音效逼真,但会令耳膜在长期高震荡下受损。经常使用的入耳式耳塞,还会成为细菌滋长的温床,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导致长期慢性充血,刺激耵聍腺的过度分泌,使耳屎越来越多,形成栓塞,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头晕等症状。
为了避免耳机给人体带来的伤害,佩戴时注意:不要将耳机音量开得过大,用耳机听音乐或学外语时应注意控制音量,最好保持在40—60分贝(一般谈话声或略小),以感觉舒适悦耳为宜;不要长时间连续收听,成人每天使用耳机不超过3—4小时,并以间歇收听为宜,最好每半小时就让耳朵休息一会;应注意保持耳塞的清洁,每次用完及时清洗;在公交车内、地铁里、喧闹的大街等嘈杂环境下,最好不要戴耳机听音乐、打电话,骑车、开车时戴耳机容易分散注意力,更不宜戴着耳机。此外,在挑选耳机时,应选择音质佳、杂音小、音量可自由灵活调控的,一旦遇到声响过大等情况可及时调整,保护听力。
长期过度使用耳机,使得听力严重受损,不得不装上助听器。昨天,记者在宁大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采访时,遇到一名年仅28岁的患者余某。他告诉记者,他的听力障碍都是耳机惹的祸。
宁大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专家史波宁告诉记者,近年来,各大医院耳鼻喉科门诊中类似的患者数量翻了好几倍。当然,失聪的原因除了电子产品,还有药物和工厂噪音等。
睡着了耳机还在不停地唱
余某来自余姚。他告诉记者,上大学时,朋友送给他一部手机。从此,他就像疯了似的,对耳机爱不离耳。只要是闲暇时间,他就会戴着耳机,不是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就是听音乐,而且还喜欢把声音开得大一些。有时候晚上没事,他就躺在床上听音乐,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有时会在半夜吵得同学睡不着,把他叫醒才关掉耳机。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后第二年。后来,找了工作,上班时间没戴耳机了,可下班的时候还是有这个爱好。
没想到的是,从去年开始,他的耳朵似乎有些不好使了,平时与同事、家人、朋友交流,声音稍轻一点他就听不见。去年他到医院检查,发现听力的确出了问题,而且有恶化的趋势。
医生告诉他,他现在所表现的失聪情况已经很明显,必须戴助听器才能听清楚,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估计到了年纪再大点,就只能安装人工耳蜗助听了。
突然失聪的原因有很多
宁波市第二医院耳蜗植入中心主任胡宝华介绍,青少年失聪大多是先天性或者小时候药物引起。而成年人失聪的原因却是非常多而且很复杂的。其中药物导致失聪是主要原因;其次是噪音,诸如长期在化纤厂、棉纺厂等噪声比较大的环境里工作,就有可能导致失聪;其三是遗传。
胡主任特别提醒说,随着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长期使用耳机的青少年朋友也应特别注意,余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类病例近年来有高发的趋势。
胡主任说,这种失聪可能不会马上表现出来。当你20多岁的时候,听力已下降到了五六十岁的人一样,而到了五六十岁时,可能会处于失聪状态。所以,在时下电子设备高速发达的今天,青少年朋友更要注意安全使用,以免后患无穷。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失聪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又该怎样做到防患于未然呢?有关专家给出了几点建议。
对药物导致的失聪,市民要做到这样几点:母系亲属中有对某种药物致聋者,其后代均绝对禁用该类药物;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婴幼儿禁用耳毒性药物;儿童避免随便使用抗生素,必须用时,需选择无耳毒性抗生素,剂量宜小,疗程宜短,尽量不要静脉给药,避免联合用药;用可疑耳毒性药物时,要密切观察,并进行听力监测,有条件时应定期进行血药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停药。用抗生素期间,同时服用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A及硫酸软骨素等,促使感觉细胞利用多种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以起到保护内耳、预防药物中毒的作用。
对于生活中的因素,专家的建议是:戴耳机听音乐、煲电话粥、K歌、通宵打麻将、熬夜加班……这是时下一些中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殊不知,这样的生活方式正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人们的听力。过度劳累与压力过重已经成为损害中青年白领听力的“潜在杀手”。
专家表示,耳朵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尽可能减少使用耳机的频率,减少在噪声较大环境里工作机会。
随着早产儿发生率和存活率的显著提高,早产儿听力发育障碍的发病率亦明显增加。
目前早产、黄疸,窒息是导致我国儿童发育障碍的三大主要原因,而听力言语残疾居我国五类残疾之首。通过对227例早产儿黄疸与听力损伤的分析研究,证明黄疸是早产儿听力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水平的胆红素对不同的早产儿听力损伤不同。同一胆红素水平对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日龄越小的早产儿影响越大,而对于相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日龄的早产儿,则胆红素水平与听力呈正相关,提出了不同程度黄疸对早产儿听力损伤的预测作用。中度黄疸对早产儿听力影响是暂时的,而重度黄疸可能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早产儿听力损伤。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黄疸对足月儿听力损伤等方面研究,国内外多有探讨;而黄疸对早产儿听力损伤研究却鲜有报道。负责鉴定的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专家尹飞教授认为,这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早期干预,降低胆红素水平,减少早产儿听力障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