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聋康专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中的音乐治疗

——专访治疗师 王芳菲
20世纪80年代前后,音乐治疗开始逐渐进入中国,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协会成立。迄今为止,国内已有约20所学院开设了音乐治疗课程。所以,音乐治疗在国内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音乐治疗在听障儿童康复领域的应用却很少,相对的,人们对音乐治疗的认识也不是很全面。所以,聋康网特别采访了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的音乐治疗师王芳菲老师,听她对音乐治疗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领域应用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以下是访谈内容:
聋康网:什么是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王老师:首先我来说一下什么是音乐治疗。目前世界上音乐治疗的种类和流派有很多,对于音乐治疗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因为每一个音乐治疗师的文化背景、专业背景都是不同的,所以对于音乐治疗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个人认为音乐治疗就是音乐治疗师系统地(有目标、有计划地)运用“音乐”这个主要工具,来维持和改善治疗对象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帮助治疗对象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战胜疾病、使治疗对象获得生存的满足感和实现良好生活质量的一种艺术治疗方式。
音乐治疗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音乐治疗也可以叫做“非正式的音乐治疗”。是一种治疗对象可以自行调节的音乐治疗方式。例如:听CD、听音乐会、 K歌等娱乐休闲型音乐活动狭义的音乐治疗也可以称为“正式的音乐治疗”。是针对那些无法自身进行调节和治疗的人群所进行的音乐治疗。这个时候就需要由专业的音乐治疗师来依据治疗对象的症状及个人需求来帮助他们改善疾病和问题了。
那么对于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的区别,这也是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人们通常会将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在音乐治疗中,音乐是作为工具存在的,无论音乐治疗中的音乐活动多么丰富多彩,但其目的都不是要教治疗对象学习音乐,而是为了帮治疗对象改善健康问题,最终获得健康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本身就是目的,音乐是作为一种知识和技能存在的。
聋康网: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采取音乐治疗有哪些优势呢?
王老师: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采取音乐治疗有很多优势。首先爱玩儿是儿童的天性。任何新鲜有趣的事物和活动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音乐治疗活动就包含了这些吸引儿童的元素,比如快乐包容的氛围,丰富的音乐游戏,多种多样的乐器,没有了枯燥乏味的训练,儿童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这就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带着良好的情绪,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改善的就是听力和语言能力,这是与人沟通的重要媒介,音乐活动可以充分刺激听觉和促使儿童发音,不仅如此,音乐活动对于儿童的触觉(比如使用乐器),视觉(比如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乐器)也同样能够进行刺激,帮助儿童有意识地使用自己的多感官。另一方面,音乐活动也能帮助儿童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发地创造出一些音乐游戏方式。可以说音乐治疗为儿童提供了一种超越语言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改善情绪,同时也可以满足自身沟通的欲望,培养社交能力。
聋康网:那么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的重点是什么呢?
王老师:音乐治疗的重点主要是帮助听障儿童改善听力和发音(语言)的问题。我希望他们能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体验声音(音乐)——分辨声音(音乐)——享受声音(音乐)——创造声音(音乐)。
听力方面:分辨声音的有无、大小、长短、高低;判断声音的来源;理解和分辨音色的差异;感知节奏和旋律。
发音(语言)方面:学会控制气息,增加声音稳定性和气息持久性;学会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学会有节奏地发声;相对准确地唱出旋律。
聋康网:音乐治疗中的音乐选择有什么要求呢?
王老师:首先,音乐必须是儿童喜欢的、不排斥的音乐。既可以选择现有的音乐,包括古典、流行、爵士等音乐形式;也可以是治疗师根据儿童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创作的音乐,或在治疗师的辅助下儿童自己创作音乐。另外,在治疗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即兴创作的灵感片段也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在使用音乐的时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对于一堂课整体音乐节奏的把握来讲,一开始的音乐要相对静一些,让孩子逐渐进入状态,中间的音乐要动一些,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最后接近尾声的音乐再次变得安静一些,让孩子平静下来,方便儿童接下来参与其他活动或者课程。
针对佩戴不同助听设备的孩子所选择的音乐也会有所不同。植入耳蜗的孩子和配戴助听器的孩子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配戴助听器的孩子对声音的感知比较灵敏,对节奏和旋律的把握也比较好,所以,音乐选择的范围也相对宽泛一些。而植入耳蜗的孩子对节奏的感知很好,但是对旋律的把握就比较困难,所以老师在选择音乐时可以选一些要节奏感明显的,如果希望帮助儿童学习感知旋律,就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聋康网:作为治疗的主导者,治疗师或者是老师应该符合哪些要求呢?
王老师:首先,主治疗师和配课老师最好具有相同的理念并且配合要默契,配课老师要及时领会主治疗师的意思并准确做出相应的配合。
其次,一般在要求孩子做动作之前,老师都要先做示范,老师示范的动作要慢一些,夸张一些,尽量要符合示范对象的年龄,不能表现的太难也不能表现的太简单,以免影响孩子对活动的兴趣。
第三,在课程进行中,老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对课程进行调整。
案例1:当某个孩子出现反常行为,无法参与活动时,要首先找到原因,排除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可以先观察儿童能否独立回归到活动中,如果对于活动没有影响,可以等待一会儿,用活动来吸引儿童再次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如果儿童一直无法稳定下来,不停哭闹,就需要让老师或家长暂时把孩子带离音乐治疗室,等情绪稳定了回来参加活动。
案例2:当老师提前设置的环节与孩子的能力发展状况不相符时,老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保证儿童可以顺利、愉快地参与活动。
总之,老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调整,去制定出更适合孩子的音乐治疗活动。
聋康网:对于进行音乐治疗的教室有哪些特殊要求吗?
王老师:首先音乐治疗室的隔音效果要好,其次,要考虑教室的安全性,因为孩子在课堂上可能会做各种动作,所以要在教室布置上尽量减少孩子受伤的可能性。
聋康网:刚才谈到了音乐治疗的一些相关问题,那么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呢?
王老师:一般治疗都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疗前调查:了解孩子的年龄、佩戴设备、特点、需要改善的问题、音乐喜好等个人状况
设定目标: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对于长期目标,短期的目标要更具体、细化。
制定方案:根据儿童的需要和特点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事先进行模拟演练。
实施方案并进行记录:也就是进行治疗,与儿童进行音乐互动。同时做好记录,以便活动后进行活动效果的确认和调整。
疗效评估:评估儿童参与音乐治疗的效果,也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聋康网:您曾在日本留学,那么日本在音乐治疗方面给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王老师:印象最深的是日本音乐治疗师对细节的要求,严谨的专业技术、和与治疗对象沟通时的专业态度。他们对音乐治疗的每一个过程都会反复推敲,对音乐器材的卫生、治疗环境的设置、治疗中的安全防护措施等等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要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