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台湾的启聪教育

谈及台湾的启聪教育,大致可追溯至八年抗战胜利(二次大战)后,以下几个校名变迁的事例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1.台南盲哑学校(1946)改名为台南启聪学校(1968)
2.台北盲哑学校(1946)改名为台北启聪学校(1975)
3.丰原盲哑学校(1960)改名为台中启聪学校(1968)
4.高雄启英学校(1966)成立,少子化的关系,目前已废校。
5.1952年台南启聪学校开始对小学部实施发音训练与听能训练。
6.1965年台北启聪学校开始设立聋童口语实验班。
7.1965年以后台南、台北启聪学校均以口语教学法训练幼儿部与小学部低年级。

时至今日,台湾的启聪教育从外延到内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启聪教育目标的确立

过去启聪教育的目标仅就手语、简单的职业技能给于教育,1988年、2001年,教育部先后公布启聪学校(班)课程纲要后,目标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加强训练生活上必需之知识与技能,更为适应未来就业环境,提高生产力,特别重视下列四项训练:

1.实施沟通训练,补救感官上的缺陷。
2.锻炼强健体魄,养成劳动习惯。
3.陶冶国民道德,培养守法精神。
4.注重职业教育,充实生活技能。

二、课程内容之改进

启聪学校之课程,过去均比照一般中小学或职业学校课程标准与内容,1983年教育部颁布启聪学校(班)课程纲要后,幼儿部自三岁起开始加强口语、看话、听能等语言沟通训练。初中部加授职业陶冶科、理发美容科、缝纫科、藤工科、应用美术科、木工科、印刷科、烘焙科、木雕科、陶瓷科等。职高阶段则加强学生职业教育的训练,增设计算机信息科,使启聪教育迈向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时代,北聪、中聪在幼儿部也增设三岁前婴幼儿教学实验班(聋儿康复中心),从事向下扎根的工作。

三、教育方法之改进

启聪教育教学方法,除需灵活应用一般教学方法以适应特殊学生的教学需求外,特别需要利用直接教学法、多重感官法、工作分析法、个别化教学、实物、挂图、仪器、模型、标本等各种多媒体教学、示范、模仿等启发式教学法,以促进学生之认识与理解。此外,对发音、说话、手语、综合沟通、汉语口手语法、语调听觉法,听觉口语法等教学方法,各科教师仍不断在研究进步中。尤其提升听障儿童的语文程度及情意、品德教育,是近年来政府部门与各启聪学校(班)努力的重点。1997年修订特殊教育法公布后,更强调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定、实施与落实。

四、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过去,启聪学校(班)没有特殊的教材,完全采用普通一般中、小学部颁的统编课本,对启聪学校学生而言,份量太多、太难,每学期至多只能教完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教育部门应启聪学校(班)多数教师之要求,于1983年、1984年先后委托台湾师大、彰化师大分别编辑启聪学校(班)小学部、初中部学生专用的语文、数学、沟通训练、音乐、健康教育、英语等六科统编教材。1985学年度起开始使用,是启聪教育上的另一项改革。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启聪学校除口语教学实验班外,大部份学生无论在课内或课外,均使用手语做为主要的教学与沟通工具。但台湾三所启聪学校学生所使用的手语及一般社会的聋人所使用的手语并未统一,就像健听者所说的方言不统一一样,有地区性与个别差异的存在,容易发生误会。而且听障者所使用的自然手语,并不合健听者所说的口语语法或语顺,以手语学习口语、笔谈、作文时,常造成语句颠倒、省略、不完整、不通顺的现象。鉴于此,教育部门于1975年召集各启聪学校资深教师、启聪教育专家、听障人士代表等组织「手语画册研究委员会」从事手语的统一、研究、创造、改进等工作,并将统一后的手语编辑成册,向启聪学校资深教师、家长、社会人士推广。至1984年止,完成《手语画册》第一辑与第二辑。1998年起九年间,再度委托个人修订、增订、加编《修订版手语画册》、《常用词汇手语画册》、《常用成语手语画册》、《系列手语教材》、《常用手语辞典》等工作,今年起又委托个人编制《性别平等教育词汇手语画册》、《大学校院手语课程教材》与《手语能力评量工具》。手语的统一及教材研发工作,在台湾听障教育之研究发展上,写下了另一重要的新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