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康复知识 教学园地

咿呀游戏:小小演奏家(改进版)

文| 咿呀总动员 志愿者小组
【前言】:第11期《聋康机构通讯》游戏宝典专栏中介绍了“小小演奏家”,我们实际应用中感到难度较大。因此经过讨论和实践,在张雯老师的方案基础上重新梳理了这个游戏,分享给大家。
游戏名称:
小小演奏家
适合年龄:
3-6岁
游戏目的:
1、引导幼儿感受乐音的存在,
2、引导幼儿认识不同乐器的声音差异
3、让幼儿在演奏的过程中学会与其他小朋友的配合
4、节奏感的初步培养
5、学会耐心,学会集中注意力
游戏道具:
手摇铃若干 沙锤若干
游戏步骤:
1、以一个家庭为一小组,要求家长和幼儿在各自的位置上坐好。
2、教师首先以乐器的声音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示认真聆听。
3、教师出示乐器,轻轻地摇动乐器,是乐器发出声音,并告知乐器的名称。
4、教师示范乐器的玩法,注意结束动作:双臂交叉,将乐器放在胸前静止。
5、邀请两位家长做示范,为小朋友做榜样。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并以视觉信号方式给家长提示,是摇沙锤还是摇手铃。示范两次。
6、给每个小组分发乐器,一半数量的小组沙锤,另一半数量的小组手铃。
7、教师带领小组,以视觉信号方式做提示,进行演奏配合。
8、教师播放背景音乐,以视觉信号方式提示,进行演奏配合。
9、手铃组与沙锤组互换乐器。重新进行7、8两个环节。
10、给每个小组分发乐器,使每个小组既有手铃又有沙锤。
11、教师播放背景音乐,以视觉信号方式提示,进行演奏配合。
12、去掉视觉信号提示,只播放背景音乐,尝试进行演奏配合。
游戏提示:
1、介绍乐器名称时,老师可以讲讲为什么叫沙锤和手摇铃,让幼儿对乐器结构和材料有感受。虽然这个年龄无法对乐器结构和材料有认识,但有感受、有触摸,本身就是认知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忽略。
2、幼儿拿到乐器时,会随便摇动乐器,此时老师需要强调一下双臂交叉,把乐器放在胸前的动作。
3、引导幼儿仔细听背景音乐的节奏,尽可能完成动作,尽可能在最后阶段去掉视觉信号。
4、对动作准确、有耐心、注意力集中的幼儿,要给一些鼓励性语言:你真棒!你真能干!真好听!对于无法跟上游戏进程的幼儿,也同样要给一些鼓励性语言:恩,加油,XXX小朋友越做越好了。
设计思路:
1、普通幼儿教育中提倡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五大领域的协同发展,但是在很多聋儿康复教育实践和家庭康复教育实践中,往往只注重语言领域,注重发音,却偏离了语言的实用本质。在本活动中,我们把音乐融入,给幼儿乐声的刺激、节奏的刺激。
2、活动的动静交替,在同一个活动中除培养幼儿做到注意聆听,还可以促进幼儿动作灵活性和肌肉控制能力的发展。
3、提倡幼儿用手触摸手铃和沙锤,在结束演奏时,乐器放胸前,声音就没有了。虽然幼儿尚不能对此有认识,但作为一种科学现象进行感受,也非常好。
经验分享:
在活动中,幼儿或主动或被动的根据音乐、节奏摇动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为以后的听觉联系做铺垫。幼儿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动手,在活动中获得语言、听觉的刺激,培养耐心的习惯。下面分享三个小案例:
案例一:由于沙锤本身没有太大吸引力,往往幼儿不喜欢沙锤,个别小朋友对用沙锤可能不配合。
小建议:示范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沙锤的使用方法,用沙锤轻敲大腿、胳膊、在空中画圆圈;也可增加使用频率,连续要求沙锤发声,造成家长示范时手忙脚乱,增加趣味性。
案例二:幼儿获得分发的乐器后,有一定的新鲜感,所以总喜欢摇动,其他幼儿相继模仿,导致现场声音环境嘈杂。
小建议:教师可以说:“听一听,老师的乐器是安安静静的,它一会儿才表演,现在要休息一下。那,让老师看看,哪位小朋友的乐器也睡着了?”
案例三:幼儿做动作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有的家长会一味纠正孩子的动作而忽略了活动整体的意义。
小建议:幼儿动作不协调或者做错时,家长要尽可能用一些输入性语言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如:“看看老师在做什么,你做的和老师一样吗?我们一起和老师学一学。”同时,也要让家长给孩子一些鼓励性语言,增强幼儿自信心,让孩子对“演奏”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