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康复知识 教学园地

比较美中的聋人家庭

我和美国朋友们有约外出吃午餐聊天,聊着聊着,聊到了自己家里有难念的经,他们老公老婆如何如何,孩子们如何如何,有过相似经历的对此容易有心灵上的共鸣,这位美国朋友对我来自东方国家特别好奇,很有兴趣问我很多问题,中国聋人结婚成家后有了孩子他们怎么做的?孩子如何发现父母是聋人?如何沟通等大堆问题,我觉得他们问得很好,实话告诉他们我近几年回国探亲时所见过我的同学朋友,也问过他们相似上述问题,中国聋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好多难念的经,有种哑巴吃黄莲苦透身心没法说清,因为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习惯了社会上对聋人的偏见,甚至对此麻木,所以我想拿出美国和中国聋人家庭作出比较,望大家能借鉴一下。

1. 带养孩子和沟通方式

美国聋人家庭包括一对聋人夫妻,或者一方是聋人和另一方是听人,自从有了孩子后,美国夫妻都是自已带养,与孩子交流的第一语言是手语,孩子模仿能力强,学得快,心情快乐,但学会说话很晚。小孩天真善良,进学校前与聋人父母感情特别好。尤其是听人与聋人的夫妻群中,听人妻人和聋人丈夫最多,他们的职业大部分是搞过特殊教育,有手语译员,也有来自CODA(听人孩子在聋人家庭长大的)。有的孩子在家时,比较容易依赖能听的父亲或母亲,但大多数他们建立了特别的家规,无论何时何地,在家里一律用手语沟通交流。听人孩子有时候心急或偷懒忘了这家规,听人父母装作不理把自已当作聋人一样,听人孩子会发现马上道歉然后用手语交谈,时间久了,用手语交谈形成了习惯,加深了亲密的感情,有了一起生活的默契。大多数聋人家庭里有两或三个小孩,他们小孩大多数是听人,他们都习惯了对不同对象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小朋友之间一起玩都是说个不停,没用手语,对聋人父母时马上用手语交淡,一切都很自然。他们孩子边说话边打手势在脑子里互相迅速转译,他们的孩子无意学会了两种语言,都很聪明伶俐。有的聋人父母告诉孩子该为手语而自豪,比一般孩子多懂一种语言。

中国聋人夫妻自从有了孩子后,大多数是由他们的父母帮忙带领的,有的全包管教育孩子,甚至把婴孩带回老人家养大,聋人父母利用周末或下班后去探望自已的孩子,有的老人怕聋人父母说话不清教不好小孩,也不愿让他们教手语。大多数小孩特别亲近老人,明知自已有聋人父母,不会手语没法与聋人父母直接交流挺容易造成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疏远。有的朋友说孩子是自已亲骨肉,但感觉孩子是别人的,明明知道这样不好,心里很无奈。也有少数老人的身体欠佳帮忙不了带孩子,由聋人夫妻自已带养孩子长大,他们的孩子去上学前成长过程和美国聋人带的孩子差不多,他们手语好,懂事早,很疼聋人父母。

美国和中国的家庭情况不一样,一般美国老人可以暂时帮忙看管孙子孙女,不愿带养更不愿包养,有的还继续工作很晚退休,有的租车房双双外出旅假,要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中国老人一般都退休早在家没事干,帮助子女带孙子孙女,甚至包管一切,比美国老人很辛苦,但他们认为苦中有乐。我以前跟我妈聊天说到这些情况,我妈认为中国聋人有了孩子最好和老人三代一起生活,老人是很重要沟通的桥梁,教育小孩学会尊重聋人父母,如用手语沟通感到方便很好,她的愿望也许代表了中国老人的心愿吧。

2. 教育孩子和交谈内容 

美国聋人父母大多数是有大学文凭,在教育子女方面十分重视,每天孩子放学回家,都要亲自检查作业,当孩子需要做调查报告书时,父母会带他们去图书馆查找资料,鼓励孩子学会请图书管理员帮忙提供资料;对孩子象朋友一样用手语聊天,了解他们在校的情况,知道他们最喜欢同学朋友的名字和爱好,积极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和表演活动,事前联系好由学校提供手语译员,父母坐在台下积极和自已的孩子打招呼,让孩子高兴介绍自已同学朋友认识一下他们的父母。当孩子放春假或暑假时,父母尽量安排好工作档期请假一周带孩子出远门旅行,在外面严格教育孩子没有征求父母同意不允许自已跑很远地方,聋人父母没法象听人一样能听到孩子在很远地方急喊需要帮助,孩子在途中万一被撞伤,被受伤,聋人父母发现比听人晚;更严格要求孩子遵照聋人父母的特殊规定,不要在停车场上乱跑,有的孩子个子小,驾驶者开车倒退时看不到他们容易被撞伤,聋人父母听不到开车的声音,在白天看不清倒车发出的警号红灯。去商场,去看电影,去游乐场时要求孩子做好聋人父母的文明孩子,不准大声哗喧,受到过路人的尊重。每次外出时聋人父母和孩子往往是在一起,孩子在父母眼皮下的范围尽情地玩耍。

大多数的中国聋人父母直接教育自已的孩子很少,主要原因的是孩子去学校怕受同学嘲笑自已有聋人父母,不愿意当别人面打手语,更不愿意让聋人父母去出席家长会,或者聋人父母也不愿意去出席家长会,没有手语译员,老师工作忙,没耐心,用笔谈简单说明,都是由他们的老人全部代替出席。有的父母文化程度好,在家可以辅导孩子做作业,帮助出主意写好作文,要是文化水平低的,或者从聋校毕业,不了解普校的学习情况和以前使用不同的教材,没法辅导孩子作业,孩子心里会有一把秤,自已找别人请求帮助或者马马虎虎应付过去。他们父母带孩子外出玩大多数是去快餐饭厅地方,不惜花大钱给他们买好吃的,去游乐场公园和孩子玩,尽情让他们疯疯癫癫地玩;很少孩子与父母用手语讨论学校里发生的问题,大多数聋人父母不了解自已的孩子心里想什么。

在物质方面,中国和美国聋人父母一样都尽量满足好自已的孩子,在精神方面,美国聋人父母比中国的做得更好更主动。在中国家庭里,老人包办说了算,小孩自作主张不告诉聋人父母,使聋人父母夹在他们中间想当好角色,一向是很尴尬的。要是中国孩子不以手语为耻或者愿意用手语,与聋人父母交流肯定比美国的好。

3. 互相理解和社交圈子

会手语的听人孩子在家里与父母聊天很无拘无束,到外面时他们遇到了很多使聋人父母不高兴的事,很多健听大人对聋人父母说话时无意发现他们孩子都会手语,就叫孩子当场翻译做传话者,聋人父母不乐意让孩子担任义务手语译员,有的孩子没注意听到他们说下次见面练习该带什么新书,等到时侯出席时突然发现别人都带了,自已却没准备好而尴尬着。有的聋人家长很干脆直接告诉对方有什么话请笔谈或打电话谈,听人听后马上说抱歉速找纸写大概内容;他们孩子有的自愿当场翻译,去外面叫快餐,等候排队时听到名字马上回话,去商场买东西听到广播急告,就马上告诉聋人父母,用不了几分钟解决了。聋人父母和听人孩子的善解人意和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尤其是我见过不少来自生长聋人家庭的听人朋友担任手语译员最多,十分健谈,模仿聋人的自然手语维妙维肖,使我分辩不出是聋人和听人,他们都主动告诉我自已父母或兄弟姐妹,或邻居同学朋友是聋人,知道聋人的思维特点,尽力去明白理解他们的意思,没有一位因为聋人的古怪行为和顽固脾气而嘲笑,十分有耐心相陪做好传译工作。另外,聋人有很多相似社交特点的是不愿去不会手语的亲戚或朋友做客,写信问侯打招呼算是尽了基本上的礼貌。他们根本不喜欢在听人群中因沟通不便被冷落呆坐,对听人兴致交谈时十分好奇就问说什么,有的听人用简短几个字概括他们刚才交谈内容,聋人没法明白他们为什么哈哈大笑,不如找会手语的和聋人尽情用手语交谈,你一句我一句,分享共同的喜悦悲伤,听人有自己的圈子,聋人也是。

在中国我也见过好十几位中国聋人家长与自已听人孩子如何沟通,大多数听人孩子极少有耐心用手语与他们尽情地聊天,都是极短简单地说几句,问吃饭了吗,去外面有事,聋人父母不知道他们去外面见了谁做了什么。听人孩子长大后愿意在特殊教育方面上当老师或者担任手语译员极少,几乎没有。他们孩子长大遇到很多问题时,思想越来越复杂,如用手语与父母交流讨论肯定会得到聋人父母的良好建议,可是他们宁愿先找别人不是聋人父母。他们大多数的很孝敬,也很争气靠自已奋斗事业有成,回家给聋人父母钱叫他们自已花,在物质方面能尽量满足聋人父母,忽视了聋人父母的精神方面需求。聋人父母在家除了帮带孙子孙女,寂寞渡过晚年。记得去过北京残联举办聋人联欢活动,对聋人家长聊天内容十分好奇,在旁看着他们用手语说过去怎么样怎么样现在怎么样怎么样反复唠叨好几遍都不觉得厌烦,大部分都说孩子大了,有工作了,成家了,自已老了互相关心说话更少了。中国聋人家长在听人孩子面前有自卑感,尽量不在外面用手语让听人孩子在同学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怪自已没有大本事没有很多交际关系走后门帮不了孩子,觉得委屈了自已的孩子心甘情愿为孩子当牛马做身力活和苦力活。

我一向有个想法,要是来自聋人家庭的中国听人孩子长大后成为社会上重要的人物,象律师,商人,特殊教育老师,工作自愿者等团结起来,和聋人精英们联合起来为聋人争取合理的利益权利,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有更多手语译员,让聋人在社会上交际时减少沟通的误会和挫折,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广泛播种在每位心里,会更多了亲情,更多了欢笑,是多么美好的景象!美国聋人是在十多年前努力奋斗好几十年争取到了合当的利益权利,其中有不少来自聋人家庭的听人孩子担任了重要支持者的角色,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