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走进聋儿无声世界 练3万次才能叫一声妈妈

黎江把女儿搂在怀中,微笑着想从两岁半的垚垚(音同瑶yao)嘴中听到“妈妈”的发音。尝试了一个小时,一切努力都失败了,黎转过头去,泪流满面。

  
垚垚要叫一声“妈妈”,需要在语言康复中心练习3万次。她是一名先天性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听力为零。  
  
垚垚很可爱,一双大眼睛清澈见底,笑起来脸上两个小酒窝,很容易让人想起希望工程形象大使——“大眼睛”苏明娟。但是,一个让母亲黎江整夜以泪相伴的残酷现实是:  
  
垚垚在3岁前如果不进行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将不仅仅是一个聋儿,而且“这个世界很可能不会再有她的声音”。  
  
今天,3月3日,第九次全国“爱耳日”,一个让黎江渴望而又害怕的日子。  
  
不能清楚地叫“妈妈”  
  
黎江和丈夫任欢巨都是汨罗市弼时镇人,2004年结婚,第二年女儿任境妍出生,小名叫垚垚。夫妻俩后来到长沙打工,小垚垚留在爷爷奶奶家。  
  
2006年12月,黎江接到家里电话,“无论外界发出多大的声音,1岁3个月的垚垚都没有反应。”黎江火速赶回家带女儿去医院检查,结果“是一个晴天霹雳”:先天性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听力为零!  
  
黎江一边带女儿四处求医,一面尝试自己“训练”女儿发音,“因为她一旦听不到声音就无法发音,这样下去就会成为一个哑儿。”  
  
这种训练收效甚微:“一直到今天,她口中‘妈妈’的发音和‘爸爸’完全一样。”尽管如此,这仍然是黎江听到的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康复中心最小的学员  
  
2007年2月,垚垚开始戴助听器,她耳朵太小,耳背式助听器无法挂在耳朵上。黎江用绳子将助听器绑在女儿头上。刚开始小家伙总指着别的小孩跟妈妈比划:“他们怎么没有带?”每次发问,黎江总会暗自流泪。  
  
垚垚即使戴上助听器补偿效果也不好,她开始把自己封闭在听不到声音的世界里,不哭不闹也不笑。“经常用眼睛痴痴地盯着我,盯得我心里特别难受。”黎江含着泪说。  
  
2007年5月8日,黎江把女儿送到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进行语言康复训练。1岁8个月的垚垚成为康复中心年龄最小的学员。  
  
“每天6点起床,从星沙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晚上再摸黑回家。”即使去年冬天冰灾时期也是如此。  
  
“从公交站到康复中心要走20分钟路,我抱着垚垚一路多次滑倒。”黎江说,摔在地上的垚垚不会哭,总是先爬起来,“她努力想把我拉起来,然后抚摸我着地的部位。”回到家中,垚垚会主动帮妈妈拿拖鞋,开电视机,爬到凳子上倒热水。  
  
每每想起这些细节,黎江总是忍不住痛哭,她甚至想“将自己的耳朵换给女儿”,哪怕自己的失聪只能让女儿过一天正常的生活,“笑一次给我看,清楚地叫我一声妈妈。”
    
希望和绝望同时来临  
  
今年春节期间,黎江带着女儿来到湘雅附二医院,专家会诊后告诉她一个好消息:垚垚只要做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听力就可以恢复正常,前提是“必须在3岁前手术。”  
“在医院走廊里,我抱着女儿失声痛哭。”在此之前,黎江从未当着女儿的面流过泪。“垚垚瞪着大眼睛望着我,只知道用小手替我去擦眼角的泪水”。  
  
伴随希望同时而来的,是另外一种绝望:手术费用超过20万元。黎江已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助音器一个模拟机就需要3000元,数字机更是高达15900元,就这一项前前后后花了3万多元,再加上看病的费用,黎家里已欠下6万元债务。  
  
“能借的都借了,家里能卖的都卖光了。”黎江心急如焚,垚垚已经两岁半了,留给她和女儿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筹钱,丈夫任欢巨过完年回到长沙即辞掉了原来的轻松工作,跑起了更累的业务,每天没日没夜地跑。凌晨回到家中,任对心疼他的妻子说:“只要能赚钱的活,我都会去做,做什么都愿意,为了女儿。”  
  
夫妻俩相拥而泣,醒过来的女儿爬起来乖乖地趴在俩人的膝盖上。

  
现状  
  
湖南7岁以下聋儿超5万  
  
2008年3月3日是第九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活动的主题为:“奥运精彩—我听到”。记者昨日从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了解到,截至2008年1月1日,湖南省7岁以下的先天性聋儿已经超过5万人,而且这一数据每年以近千人的数量在递增。  
  
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专家说,一般听力正常的孩子对声响刺激都会做出睁眼、惊跳或转头等行为反应,若行为测试可疑或18个月仍不会叫“妈妈”,应到医院耳鼻喉科做专科仪器测听,以尽早发现问题。专家表示,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先天性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倘若延误治疗,很可能终生不具备正常的发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