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益慈善 新闻资讯

济宁市开展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免费康复训练工程

  济宁高新区郭厂村2岁半的小邱恒,由于早产一岁三个月时还不会爬,给全家带来巨大的压力。到医院专家确诊为早产导致脑瘫,需进行康复训练治疗。但是高额的治疗费用让这个本来就清贫的家庭一筹莫展。2009年初,济宁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免费康复训练”工程的消息,让他们全家欣喜若狂。小邱恒被安排到市中区妇幼保健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接受免费康复训练。刚开始小邱恒下肢僵硬,双脚剪刀步非常严重。康复治疗师给小邱恒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经过一年的治疗,现在他已经能扶着栏杆走路,独自也能走上十余步。

  2009年初,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之一,我市着手实施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免费康复训练工程,对0至6岁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救助。活动实施一年来,1000多名来自贫困家庭的脑瘫、孤独症、智力、听力、低视力残疾儿童得到免费康复训练。山东卫视“市长直通车”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省政府《要情快报》刊登了我市的做法,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副省长郭兆信分别作了重要批示。在全省残联康复工作会议上,我市的经验和做法得以向全省推广。

  一个令人沉重的话题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所在。然而有的孩子一出生便遭遇命运的不公。据了解,我市现有0至6岁残疾儿童约有9300名,每年新增约 1600名。

  0至6岁是人的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康复干预最有效的时期,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重建生活、学习及社会交往的能力,将为残疾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残疾儿童的康复救治需要大量的金钱,脑瘫患儿每月要花2000至4000元,孤独症患儿每月要花3000多元,至少需要训练2到3年,平均一个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费用约需10万元左右,对很多家庭来说难以承受。市残联聋儿康复中心主任刘惠介绍,“有时候我们可以教聋儿的家长怎样帮孩子发音,但很多贫困家庭甚至拿不出为孩子购买助听器的钱。他们的贫困是我们常人想不到的。”

  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治病,抛弃工作,四处求医,等到明白打针吃药对孩子已没有作用,唯有做康复训练一条途径时,家里积蓄也花完了,已没钱给孩子做康复,最终导致错过最佳康复期。错过早期康复,就会造成孩子生活无法自理,终生依靠家庭照顾,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项惠泽万家工程的实施

  愈是弱小的树木,愈是需要大自然母亲的格外呵护;一滴雨水,一缕阳光对于健全的树木也许无足轻重,而对于受伤的小苗则是生命的重塑和新生。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免费康复训练工程的全面实施,给千百个残疾儿童贫困家庭带来了福音,也给更多的残疾儿童家庭带来希望。

  对1000多名残疾儿童全部进行统一免费康复救助,是一个大规模的工程,没有成型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为把这项民心工程实施好,市政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研究解决。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提高聋儿语训质量,市残联投资100 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聋儿语训中心。全市共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康复器材,通过新建扩建改建等方式,确定了市妇女儿童医院、市中区妇幼保健院等16家符合标准的定点康复训练机构,实现了12个县市区全覆盖。

  各定点医院本着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高标准足额配齐康复技术人员;针对新手多的实际,专门聘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齐鲁儿童医院等机构的专家教授,举办了四期康复技术人员培训班,共培训技术人员400余人次。各定点康复机构也有计划地安排康复技术人员到开展工作较好的北京、上海、济南等康复机构进修学习和锻炼。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了残疾儿童康复工程的迅速开展。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为1113名贫困家庭脑瘫、孤独症、智力、听力、低视力残疾儿童免费实施康复训练,有效率达100%。基本实现了我市残疾儿童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

  一个个感人事迹的出现

  市中区喻屯镇贾玉娥3岁的女儿李梦甜,极重度耳聋。贾玉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女儿送到市残联聋儿康复中心。在康复治疗师的精心指导下,两个月后喊出第一声“妈妈”。听到女儿还不太标准的声音,贾玉娥抱着女儿流下了热泪。

  康复训练一般都是一对一进行。孩子们的每一小步,每一个简单的发音都凝聚着一线康复工作人员的心血,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人民医院儿童康复工作开展的较晚,康复医师人员少,为研讨患儿康复治疗的最佳方案及治疗方法,医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利用休息时间开康复评价会议,与患儿家长进行康复治疗沟通,解释病情变化,手把手地教患儿家长康复治疗手法。治疗师的工作不仅是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为了交给孩子一个动作,他们身体力行,不厌其烦地为孩子作示范,工作一天下来,经常累得腰酸背痛,可他们从不说苦。

  市残疾儿童康复工程专家指导组成员、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靳宪莲已年近六旬,仍亲身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制定出一套严谨、实用、全面的儿童康复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现已被全市儿童康复机构广泛应用。

  嘉祥康复中心的语言训练师李迎迎原为小儿科护士,为更好地掌握训练技能,怀孕在身的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每周都坚持到市保健院学习培训,为避免来回的路上占用时间及不便,就租住在市保健院附近的小旅馆,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学习的渴望让她忘记了小旅馆的寒冷和孕期中的种种不适。

  泗水县康复中心的语言老师孙启丽原是一名幼儿教师,面对陌生的岗位,她早起晚睡,勤学苦练基本知识。一天面对13名残疾儿童的言语训练,她从无怨言,总是第一个走进科室,第一个为残疾儿童开始训练,最后一个离开科室。在父亲喉癌做手术期间,她仍坚持为孩子们完成每天的语言训练。

  正是由于这些默默无闻人们的真情投入和真诚付出,让这些不幸的家庭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让那些遭受病魔折磨的孩子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温暖。

  尚需持续推进的社会工程

  “这是一个利国利民利子孙的大好事,惠泽万家,功德无量。”市残疾儿童康复工程专家指导组成员、市中区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关春荣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虽然市中区妇幼保健院是全市最早开展定点康复训练机构之一,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她认为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是家长的认识问题。以脑瘫儿童为例,发现越早效果越好,出生后3个月发现后及时矫治,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她曾经看到一个两个月大的孩子有些异常,便给家长提醒。结果家长不接受,认为那是小问题,慢慢就好了。等到孩子一岁多再来治疗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如何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得到更早的治疗,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还有就是现在的康复训练基本都是一对一,走的是医教结合的路子。医护人员的素质和态度几乎决定了整个康复过程的成败。虽然这项事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环境和待遇方面还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人都是为了感情而投身于这项事业,但不能靠感情解决一切。如何提高医护人员尤其是区县一级医护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同样不容忽视。自2009年以后,各级财政根据当年受助儿童的实际情况,每年列支一定数量专项经费,用于辖区内贫困家庭0至6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助,已建立了长效经费保障机制。但是因为公共资源有限,现阶段只能将有限的政府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儿童身上。

  残疾儿童康复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走出阴影,共享阳光,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这项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