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听力 新闻资讯

中国听力学的2010年:机遇和挑战

中国听力学网总编 汉东声

随著2010年午夜钟声的消失,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不可撼动的地位在这十年完成。2011年匆匆到来,开启了中国作为强国新的征程,迎来了“十二五”规划的首年。在听力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听力行业作为一个超过17000亿的医疗产业中的一份细分行业,在过去一年里,从学术研究到市场拓展,无不集中体现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朝气和惊喜。在2009年结束时,中国听力学网曾预测“在2010年,从各个指标看,中国听力学行业的增速将超过国家GDP增幅,继续扩大听力学行业这个细分在的尚在发育的市场。我们期待中国听力学在新的一年,不仅继续拓展对外交流,向先进国家学习,更重要的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听力学服务模式、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回顾过去一年,上述预测基本正确。新年伊始,中国听力学网借此寄语广大读者,盘点2010年,展望2011年,颇有意义。

一、爱耳日活动十一年大庆

自从本世纪初的第一年启动“爱耳日”活动,到2010年,整整第十一届。每年3月3日已经成为中国爱耳人士、护耳专家、治耳医生、患者、家属以及所有关心听力健康民众的盛大事件。3月3日的选择,有许多含义,既是一年春天来到时节,也是中国传统春节刚刚结束之时;而“3”的选择是因为像人的耳朵,赋予中国象形文字的丰富寓意。

得益于“爱耳日”宣传活动的大力推广,听力健康和听力康复已经成为大众健康领域中,最为知晓的术语。据中国听力学网专家估计,“爱耳日”活动的开展至少将中国听力康复事业发展进程,加快了十年。 “爱耳日”作为一项政府倡导、公众参与、专业人士介入的全民活动,在全球也开始产生影响。由于中国政府对听力保健和康复事业的大力支持,国际听力学专业组织开始关注中国的实践。在2010年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最大的听力学组织,美国听力学学会(俗称AAA)特别邀请中国聋儿康复听力中心,伸出全面合作橄榄枝,并在2010年4月年会上,和中国代表团共商支持中国听力学的发展。

每年“爱耳日”活动的主题集中体现出,在不同的时候,推动听力健康和听力康复事业的重点和战略思想,从2000年的“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到2010年的 “人工耳蜗—重建听的希望”,无所不包。不过,根据中国听力学网的分析,从各次活动主题针对的人群看,儿童是排在第一位的,在过去十一次活动中,有四次是直接针对儿童,比如“救助贫困聋儿”、 “减少出生听力缺陷”等,各有一次分别针对老年、青少年及其公众。

从历届“爱耳日”宣传内容看,也是很有意思,在十一次主题中,“预防”是一个关键词,多次使用,格外重要。从预防耳毒药物到预防听力损失,从减少耳聋到享有健康听力,充分体现“爱耳日”的主题精神。在十一次活动中,共有六次以预防为主,三次以治疗和康复为主。中国听力学网认为,这种安排合理,可谓费尽心思,充分说明听力保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后天听力损失而言,90%的耳聋是可以避免的。

二、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儿童听力保健

随著国内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深入进行,我们的注意开始转向儿童听力预防。在2010年,我们很高兴看到,卫生部出台了规范儿童听力保健的细则。《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首次对0-6岁儿童的听力保健做出明确规定,除了进一步界定儿童保健工作的范围、职责和机构等规定外,对建立听力保健门诊,提出明确要求,比如按此规定,儿童听力保健门诊需要诊室1间、检查室1间以及治疗室1间,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同时需要额镜、耳镜、听力筛查仪、耳声发射仪、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多频稳态测听仪、声阻抗仪等一系列听力设备。这项细则出台是听力学行业的国家政策的细化和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对听力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是会进一步推动听力学检查的进程,让儿童听力检查变成保健的常规项目,其二是带动听力行业的发展,中国听力学网认为,如果仅按全国3051个妇幼保健机构计算,即满足上述听力设备的采购,将形成超过15亿元的听力设备市场。

三、中国听力学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国内共召开了近35次地市级以上的和听力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其中有40%的是全国性的会议。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纷纷来华参加这些会议。与此同时,中国听力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加快。在全球最大的美国听力学学会,或是在欧洲的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协会,或者是一些专业机构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均能看到来自国内学者的身影。其中值得评介的是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和美国听力学学会的合作。后者是全球最大的听力学学术组织,有超过一万多名会员,分布全球各地。该学会在规范听力学的学和和行业发展、听力学家的资格认证、听力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成立于 1983年,隶属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是中国医、教、研为一体的听觉言语康复机构,面向全国,面向基层,为听觉言语障碍者服务,在康复医学、康复听力学、康复教育、康复评定、康复研究及康复管理等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听力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和科研机构。

近年来,随着听力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中美双方听力学的交流日趋增多,不断加强。美国听力学学会非常重视和中国听力学同行的合作,在2010年,专门成立了美中听力学交流分会,属于学会分会,由美国著名听力学家、匹兹堡大学听力学教授凯瑟琳.帕姆博士担任分会主席,美国听力学学会员、加拿大听力学家蒋涛博士是其中主要成员。在2010年的美国听力学年会上,美国听力学学会特别邀请了中国聋儿康复中心胡向阳主任一行四人,专门商讨中美听力学全面合作事宜。在4月15日举行的首次会议中,美国听力学学会现任主席英格里希博士、美国听力学学会常务秘书爱德.萨雷文先生、美国听力学学会董事会秘书凯伦.雅各布博士、国际委员会主席考罗琳.给罗女士、美中听力学交流分会主席帕姆教授和委员蒋涛博士等,与胡向阳主任、孙喜斌副主任、于丽玫博士和吕丽女士,就如何加强中美听力学合作,进行了友好交流。

胡向阳主任和孙喜斌副主任代表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分别介绍了中国听力学发展现状和需求,尤其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中国听力学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美国听力学学会高级官员也就如何和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开展听力学合作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双方就听力学的全面战略合作、听力学专业人士的认证培训、双边听力学学术交流和出版等三个方面,初步达成共识。

中国听力学网认为此次双边的首次接触和商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听力学学会将给中国听力学的发展带来可以借鉴的经验、成熟的技术和现有的资源,而中国听力学科研和临床经验也能给美国同行提供另一个独特的视野,加深我们对听力学知识的认识。我们期待双方进一步的实质性的合作进展。

四、骨锚助听器中国落地

2010年,我们看到骨锚助听器和中耳植入助听设备最终在中国落地。由于监管机构注册的问题,虽然大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笆半遮面的感觉,由北京同仁医院等率先成功实施的中耳植入助听器械声桥系统(英文是Soundbrige),依然得到充分的肯定。来自湖南湘潭的一突发聋患者成功接受了该项植入手术,效果良好。该项手术的技术专家来自法国。几天后,解放军301医院和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均也进行了植入式助听器的试戴,这次他们使用的是BAHA骨锚助听器。其中一名患者是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儿童和另一名单侧耳聋的患者,据悉均试戴成功。

这两种设备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集中在中耳的植入技术,和人工耳蜗不同,后者是通过在耳蜗植入电极,将中耳传入的声信号转化为生物电流,经植入的“耳蜗”,由听神经传入大脑。而中耳相关的植入放大系统是经骨锚设备,让放大后的信号由“骨导通路”,直接刺激完整的耳蜗,在通过听神经,传入大脑;或是直接在中耳听骨链植入一震动接受器,将中耳传入的声波转化成机械震动,在以和正常人聆听的方式一样,刺激耳蜗,由听神经,传入大脑。因此,在听力学上,我们分别将这两种不同的植入放大系统称为骨锚助听器和中耳植入助听设备。

之前,中国听力学网已经分别对这两种设备进入中国的前景,做了相关报道和预测。在2010年手术的成功,显示以后将会有更多的患者开始使用这些技术。需要指出这两种设备各有优点,手术难度和费用也大不相同,由于中耳植入需要更多的手术介入,费用更高,难度较大,对于患者的选择也要求更高;反之,骨锚助听器则相对简单一些。

从市场角度看,这两种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而这两种技术的背后,仍然反映出人工耳蜗技术持有者的竞争。BAHA骨锚助听器的代表是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公司的Baha骨锚助听器,现称科利耳公司,已经在中国获得几项食品药监局的进口批文,而声桥植入设备则是奥地利Med-El旗下的产品。这两家公司在国内人工耳蜗市场多年竞争,现在又开始在中耳植入相关设备市场,各显身手。这种局面对于患者是利好消息,能为患者提供不同的选择,我们将期待这些设备能在中国听力康复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中国听力学教育:十年轮回 蓄势待发

本世纪之初,中国听力学教育不谋而合地,分别从北京、四川成都、浙江杭州等地开始起步,到了2010年,十年有余。这些不同背景的听力学项目,沿不同方向,纷纷经历了从创建到发展,从走出去到返回来,充满艰辛也有喜悦的历程,折射出中国听力学教育界试图从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轨迹。如何面谋略未来十年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和国际接轨西学东渐,如何如何按“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加快听力学教育成长,这些是中国听力学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经过充分准备,2010北京听力论坛于2010年10月29日下午,在北京新闻大厦召开,其中开设的听力学教育研讨会,在国内尚属首次。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国内主要的听力学教育机构和企业代表,约30人应邀出席。

在会上,代表北京首都医大和同仁医院合办的听力学教育项目的许时昂教授和刘博教授、四川华西医学院中加听力学研究生培养项目蒋涛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言语学院的王永华院长、温州医学院听力医学教育张悦教授等,分别介绍了这些听力学教育项目在过去十年里的探索和成长的经验。这些听力学教育项目代表了国内学界和国外接轨的不同模式,同仁的医学工程模式、华西中加项目的医学教育模式和浙江中医大学的理学模式,均试图从各自角度,引进适合自己发展的国外听力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对此,加拿大代表蒋涛博士评论说,目前中国的听力学教育其实是一种“混合型教育模式”,即:分别借鉴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教育体系和大纲,各有所取,各有特色!

据悉,在过去十年里,国内听力学教育共培养出超过近一千名具有本科,或硕士来自博士学历的听力学专人人才,部分高端人才在世界各地继续学习或工作,而大部分毕业生在今天中国的听力行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与会的毕业生代表所述,他们非常喜爱听力学这门职业,但是亟需“名正言顺”。

在会上,蒋涛博士根据他多年听力学教育的经验,提出了目前听力学发展的拐点不仅仅是学科本身的完善,更重要的是需要尽快呼吁在国内建立“听力学家”或者 “听力师”这门独立的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只有当听力学名正言顺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听力学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

王永华院长提出了必须先有量才有质的观点,也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目前中国听力学教育的发展问题是办学的带少,上学的更少,按照国内的需求,许时昂教授认为,至少需要800年才能培养出所需的专业人才。

张华教授提出的听力学教育必须和企业发展结合,中科院的冯海泓主任强调的听力学科研人才的培养,澳大利亚的Newall教授带来的从英国到澳大利亚再到亚洲的教育模式转化经验等,耳目一新。

本次听力教育论坛的重要成果是大会的三条共识:听力学必须以点带面的发展方向、听力学的职业建立和教育定位以及听力学教育必须和市场紧密结合,为未来中国听力学教育深入确定了方向。

中国听力学网认为,2010年中国听力学网界的最大收获之一便是此次教育论坛,给中国和关心中国听力学发展的教育专家,提供了一次面对面专门研讨的机会,分享各自的经验,建言献策,整合资源,共谋发展,应该是中国听力学教育未来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结语

2010年中国听力学界发生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大事件,值得我们关注、思考、分析和回顾。年轻的中国听力学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领域之一。根据谷歌搜索数据和趋势分析,听力学一词作为关键的搜索词,首次因充分的数据和流量进入谷歌数据库。这些数据显示,听力学已经成为人们常常上网希望了解的学科。从中国主要城市对听力学的关注度看,广州排在第一位,随后分别是上海和北京。同时对社会对听力学的关注,也可以从中国听力学网的数据得到印证。在2010年,网民通过中国听力学网,搜索前十名的关键词分别是中国听力学、中国听力学网、听力学、听力学网、神经性耳聋、思比易、中国听力网、耳聋的治疗、听力学专业和耳鸣治疗。这些键词中,6个和听力学相关,余下三个关键词则代表了口吃、耳聋和耳鸣三大顽疾。这些数据表明,社会已经不在忽略听力疾病了,人们更加主动去了解听力疾病,同时还希望借此去认识听力学这们外来的学科。

2010年是中国听力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2011年的到来,我们开始进入“十二五”规划,听力学作为一门学科和一个行业将面临许多发展机遇。如何抓住这些机遇,需要战略的思考,更要勇气和前瞻性。中国听力学网预测,在2011年,我们期待听力学家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的建立,我们希望中国听力学教育在更大范围开展,同时我们将看到过去由外资垄断的听力技术,有可能继续国产化,包括人工耳蜗、助听器、听力设备等,我们还将看到在2011年,中国很有可能在国内召开更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等。

2011年的中国听力学除了机遇外,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