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资讯

针对语言康复师的声乐教学研究

1 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对语言康复师的调查,职业性喉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这种病的症状是声音嘶哑、嗓音失去弹性、音色不纯净、明亮、用嗓费力、不能持久等。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康复师在教学工作中发声方法不科学,用嗓过度,使嗓子超负荷工作,声带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等。
       语言康复师没有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只凭自然、生理性的呼吸,以嗓音即自然音为基础,发音状态属于自然的下意识活动状态。由于长期过度使用嗓子和发声方法不当,加上对职业性喉病不甚了解,延误了病情,有的人甚至不得不终止了语言康复师的职业生涯。语言康复师要想有一副“金”嗓子,就必须接受严格、科学的发声训练,以获取更好的职业服务资本。
2 针对语言康复师的声乐教学
       笔者运用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对即将从事语言康复工作的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发声器官的构成、气息的控制、发声的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发声基础知识。重点教授“有呼吸支持的、有共鸣的高位置说话”方法,即用歌唱的发声方法说话。
以上内容理论学习容易理解,但技能获得需要由浅入深地进行长期严格的科学训练。
2.1 歌唱的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支持力。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是有区别的。在生活中人人都会呼吸,呼吸有时急促、有时缓慢,有时深、有时浅,还有些时候需要憋气,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呼吸方式,很容易掌握。但是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不同,歌唱呼吸变化多,吸得深、呼得长,是有意识、有目的、带技巧的呼吸。
       在教学中,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法,采用“闻花”的动作进行训练,即吸气时口腔放松,用口、鼻将气息徐徐吸入,使横膈膜下降,两肋向外扩张,腰部似有气围绕的感觉。这种呼吸法可以灵活地由吸气转为气息保持,形成膈肌与肋肌对抗的状态。呼气时练习用舌尖顶住上牙床,发轻微的“丝”声,尽力控制气息,使之均匀、持续、平稳、柔和地呼出。胸腔始终挺起,保持横膈膜和胸腔的扩张状态,待气息将尽时有意识地收缩小腹,以使气息得到保持。这样呼与吸相互配合形成对抗,在腰部周围产生对抗力,这种对抗就是“呼吸支持”。具有呼吸支持的声音,才是有活力、感染力、持久的声音。呼气吸气练习每天进行5~10分钟,直至养成习惯,成为下意识的动作。
2.2 歌唱的发声练习
       声带是语言的发音体和音源。健康的嗓子具备两种机能:一种是发真声的真嗓子机能,即“重机能”;一种是发假声的假嗓子机能,即“轻机能”。重机能是整个声带的振动,轻机能是局部声带的振动。
在生活中说话、唱歌,需要这两种机能互相配合发挥作用,单用任何一种机能都会让嗓子出问题,除非说话或唱歌时间非常少。两种机能混合时比例必须恰当。
       歌唱发音是由真音、口咽音、鼻咽音、喉咽音和胸音5部分组成,其中真音是核心。口咽音和喉咽音只是作为语言发音的自然规律在歌唱发音过程中的一种体现,鼻咽音和胸音是歌唱发音的两大主要共鸣。鼻咽音作为歌唱发音的“顶”,发挥高位置作用;胸音作为歌唱发音的“底”,发挥支持作用。它们既相互支持又相互抵制,歌唱发音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得到稳定。
       在教学中,笔者强调真音训练的科学方法,以便使学生获得在气息支持下的鼻咽音和胸音。具体要领是,首先进行“微笑”打开喉咙动作训练,可以把手指放在双侧耳前,张嘴时下颌离开上颌,两颌分开大约半英寸,可以明显感到有一个坑,无论在歌唱还是在说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保持这个坑,不要闭合。在张嘴时,上颌上提,咽腔直立往后,下巴后缩下放,咽腔即容易打开了。打哈欠的动作就是打开喉咙的动作,喉头下降至稳定的位置。下巴后缩使声带保持在自然的说话状态,这时会厌部不会盖住喉头而卷起来,以使喉头的气息顺利流入鼻腔、头腔及鼻咽腔。每次训练重复“微笑”“打哈欠”的练习,使学生牢记打开喉咙,把喉头保持在稳定位置上的感觉。然后以发短音/a/和/i/练习获取歌唱发音中的真音。在做这个练习时,要使气流在腔体后侧运行,冲击点在小舌后侧,不要将气流打到口腔前部。胸腔蓄气,胸腹向外挺,稍有憋气之感。小舌提起,软腭向两侧绷紧,舌平放,舌根微压,暴露上齿,口形呈微笑状态。在感到舒服的音区内发短音/a/和/i/,让学生体会声音集中在鼻咽腔,“支持”在胸腔,有垂直“音柱”感。同时在口腔和鼻腔的交接处、小舌后侧上方有类似声音爆发的感觉出现,这种感觉就是在真音的作用下,口咽音和鼻咽音相结合产生的。
2.3 歌唱的共鸣练习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没有动力就不可能发声。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声带发出的声音很小而且很单薄、不好听,需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例如拉小提琴,如果只在指板上上好弦,没有琴身,拉起来声音会很刺耳,安上琴身后,有了共鸣腔体,声音就非常好听。人发声也是这样的道理,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动共鸣发出声音,音色就会优美动听。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头腔共鸣是打开鼻咽腔时在头部产生的一种振动的感觉。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们常常说“请打开后边的通道”指的是喉咽腔、鼻咽腔,即张开口看到后咽壁,顺着后咽壁往上、往下的腔体,是一条重要的共鸣腔体,如果这条声道畅通了,声音就是明亮的、集中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用最少的力量发挥出最美的效果,有效地节省精神和身体的能量消耗。
       打开腔体的第一步是正确掌握喉头的位置,如果有很舒服的深呼吸,喉结就会下降,下降的程度比日常生活中要低,但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保持吸气时下降的程度,达到可以得到丰富的共鸣、运用声音自如的位置即可。这个感觉可运用打哈欠练习获得,使学生始终保持半打哈欠状,鼻咽腔保持“闻花”的扩张姿势,上颌和咽腔开放适度,从而使用鼻腔、头腔和鼻咽腔共鸣,这就是美声唱法的高位置。以上可通过“擤鼻涕”及用哼鸣带动鼻腔振动的练习来体会。在哼唱时,上下唇轻轻合上,使硬腭之上鼻道中的气息振动,软腭的前部扯紧,获得鼻腔和头腔的共鸣。哼唱低音时,上胸部明显感到气息的振动,这是因为声带的反射点从硬腭向下移至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的振动,这种胸腔共鸣效果宽厚、结实。当然一定要使上腭上提,上下腭横向张开,在声音降低的情况下,才能保持住声音较高时的光彩度。总之3个共鸣腔体共同参加活动,等量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声音的高位置。
2.4 歌唱的咬字吐字练习
       歌唱的咬字和说话的咬字是不同的。有的人说话习惯好,是指在腔体里用腔多一些。有的人说话习惯不好,卡着嗓子说话,如果长时间用嗓,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对语训师的声乐训练,就是要达到科学用嗓的目的。笔者发现,无论是歌唱还是说话,主要是要发好元音,因为人声发出的能延长的音基本都是元音,人类为了传情达意而发出的声音都带有元音,元音是语言中的重要部分。歌唱时唱好元音、说话时把元音说得圆润、清晰,能使声音流畅、优美而富于色彩。
       教学中发元音/u/是获取头声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正确呼吸的基础上,微笑着提起上腭,扩张鼻腔,和声音同步运动,舌面后部和软腭靠近,嘴角向中收拢,唇成圆形。可用/u/发4个顿音的四分音符和一个延长音来练习,体会歌唱时起音和头声的感觉,然后在/u/发声位置上轻柔地带出/a/、/o/、/e/、/i/、/ü/几个汉语基础元音来。需要特别注意发基础元音时的口腔共鸣状态,即舌位和唇,元音的发音会产生不同的舌位和不同唇的形状,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发元音/i/时,上下齿近于闭合,舌面前部抬高和硬腭离得很近,唇不圆。发元音/u/时的舌位和唇就有区别。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有呼吸支持的、有共鸣的高位置说话的训练了。除去基础元音外,汉语中还有复合元音如/ai/、/iao/等。鼻化元音是由元音和辅音/n/、/ng/复合而成的,如/an/、/ian/、/ang/等。在练习发音时主要元音的音响要长而响亮,其它音响要轻而短。先练短句,然后练短文、诗词,并与语言教学密切结合,训练咬字吐字的准确、清晰,切忌音包字。奥波斯基说:“完好的读字就意味着一项声乐训练,它对于帮助完善歌声的共鸣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方法。”美声唱法方面的理论也认为,掌握了头鼻腔和鼻咽腔共鸣的好处很多,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声音就会明亮,喉部不易疲劳,同时辅助发音准确,咬字吐字也会亲切生动。
       即将从事语言康复师职业的学生,由于各自所接受的音乐教育背景不同,音乐素养参差不齐。要想发音既省力又明亮,声音丰满优美且具有穿透力,只有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方可实现。语训师的声乐训练,无需像声乐演员一样进行扩大高低声区的训练,因此训练周期大大缩减。当掌握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了高位置发声说话的能力,职业性喉病将会迎刃而解,康复师的职业生涯也会更加持久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