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康复知识 教学园地

噪声污染 别让习惯成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制造着、享受着或者忍受着各式噪声。在3月3日“爱耳日”到来之际,听力专家直言,对于噪声污染,公众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规避或减少,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夜间一辆疾驶而过的汽车将人们从睡梦中惊醒,商业区里人声鼎沸会使人耳鸣头晕,KTV里强有力的鼓点让人心跳加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制造着、享受着或者忍受着各式噪声。在3月3日爱耳日”到来之际,听力专家直言,对于噪声污染,公众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规避或减少,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噪声无处不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噪声无处不在,只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墨介绍,狭义上,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被称为噪声。而广义上,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他说,一般环境中声音达到60分贝以上时,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噪声强度在70分贝以上,会影响正常语言交流,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但如果长期处于85分贝~90分贝的噪声中,造成耳聋的几率则可达到26%。此外,有研究显示,大于100分贝会使耳朵发胀、疼痛;超过115分贝,大脑皮层的功能便严重衰退。如果超过175分贝,则为可能引发心脏共振,导致死亡。
龙墨表示,由于近年来我国机动车数量和铁路、公路交通干线的迅速增长,交通噪声已逐渐成为城市噪声的元凶,约占噪声来源的75%。“比如与上述小客车在相同条件下,拖拉机的噪声可达到85分贝~95分贝,重型卡车为80分贝~90分贝。当上述噪声发生叠加时,其音量远远超过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要求。
“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深陷噪声之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来自餐厅、公共汽车、旅客列车、人群集会、高音喇叭、流动商贩的沿街叫卖和卡拉OK、舞厅、迪厅的乐器演奏的噪声等,都被归为社会生活噪声,而这类噪声约占城市噪声的14.4%。其中,年轻人钟爱的“随身听”最大输出为105分贝~120分贝,电影院中噪声强度可达120分贝,鞭炮声更高达140分贝。
噪声污染危害全身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人类所有的致聋病因中,噪声约占37%,仅次于衰老排名第二。而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因噪声导致的听力残疾有明显上升趋势。对此,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听力学中心主任张华教授有同样的看法:“目前在听力障碍门诊,中青年突发性耳聋和噪声性耳鸣、耳聋的患者逐年增加。特别是在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噪声性聋已经与药物中毒性聋、中耳炎并列构成引发听力损伤的3大原因。”
张华告诉记者,噪声对人听力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目前,医学上将因噪声引起的听力下降,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类。其中,当人体脱离噪声环境,在1分钟内能恢复原有听力水平,被称为听觉适应,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保护功能。如果听力在十几或几十个小时后再恢复,被称为听觉疲劳。如果在此基础上,继续长期接触强噪声,则可能出现永久性听力损伤,最终影响日常的语言交流。
张华表示,噪声污染不仅会对听力产生影响,也会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甚至消化系统造成损伤。例如,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中枢,会引起头痛、心悸、睡眠障碍等一系列神经系统反应,会导致血压上升,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功能减弱,甚至导致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
不仅如此,噪声与视力也息息相关。有专家指出,当噪声强度达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会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会瞳孔放大,视力模糊;当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龙墨表示,噪声对于机体的影响其实有明显的个体化差异,受环境、年龄、自身性格、耳科既往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既往患有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听觉细胞比较敏感或者有耳聋家族史的人,会比其他人更易受到噪声的损伤。
防治噪声污染人人有责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均表示,噪声其实是一种很特别的污染源,其影响范围广、多为一过性。因此,减少噪声,不仅需要加强噪声污染对于健康危害的宣传,还应该培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意识,提高公众对于噪声的防护意识,并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
在张华看来,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等,但关键问题还是执行力度不够。例如,目前我国有1000多万名职工暴露在噪声超过85分贝的工作环境中,包括京剧演员、指挥家、迪厅DJ、KTV工作人员、建筑工地施工人员等。但由于从业人员对噪声危害不了解,雇主又缺少自觉管理意识,大多数人从业者并没有坚持使用护耳器,或执行工间休息制度,或减少噪声暴露时间等。
此外,对于商业区、酒吧街或夜间工地施工等所引发的噪音扰民现象,也往往是“民不举、官不究”。对此,龙墨坦言,让每一位公民学会防治噪声污染的方法和技巧,强化公众的维权意识、建立相应的举报监督机制,其实就是从一个侧面对现有法律法规执行力的强化,同时也将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和完善。
在采访中,也有专家呼吁,政府应该主动担负起抑制噪声产生,降低声源强度的职责,包括依法制止居民区附近的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建议影院、迪厅等娱乐性场所适当降低扬声器的声音输出强度;改进施工时的技术操作方式,例如用电焊代替铆钉,锤击铁板时用砂袋铺盖等。
张华特别提示,由于噪声导致的早期听力损伤多在语言频率以外的高频,对听话能力影响不明显,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延长,才会逐渐波及语言频率, 最终造成普通谈话交流也出现困难。因此,对于噪声性听力损伤也应该强调早发现、早干预。
“当出现耳鸣、耳发闷、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时,应该考虑是否是听力受损的早期信号。此时,可以和以前能听清的音量做对比,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做听力检查。而对于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职工,最好半年检测一次听力。”张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