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听力 新闻资讯

全球背景下发展的听力学

第22届美国听力学会年会报道
听力学虽然诞生于美国,但其发展却植根于世界。刚刚在美国圣地亚哥落下帷幕的第二十二届美国听力学年会,以其丰富的科研技术成果和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再次诠释了听力学所具有的全球性内涵。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听觉感官能力和应用的独立学科,听力学显然已经彻底突破了语言、文化和国家的限制。
著名生态声学专家戈登·汉普顿的专题报告《方寸间的沉默》拉开了大会的帷幕。生态声学(ecological acoustics)是一门崭新的以研究自然声音为基础的学科。在过去25年里,戈登走遍全球各地,记录了大量自然界的声音,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原始声音资料库。在此次大会上,这些丰富的自然声音,给我们还原了有着自己独特“语言”的自然界。保护自然声音和为听障人士重新创造声音是一个声态链条的不同节点,动用现代数字技术为聋人恢复声音,必须向自然学习,仿生学、自然声学等无不由此而来。
1 远程听力学:全球化发展的领先技术
本次大会上,来自美国、南非、巴西和印度等国家的8名听力学家所做的专题演讲《远程听力学:如何让地球成为家门口的诊所》,受到与会听众的热烈欢迎。
远程听力学泛指通过远距离提供的所有听力学服务,从听力筛查到听力诊断,从听力保健到听力康复,可谓无所不包。远程听力学的产生不仅仅是技术的推动,更是严峻的客观现实的必然产物。由于专业人士有限和资金匮乏等问题,全球至少有90%的潜在听损人群无法获得听力检测,失去了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机会。这个问题不仅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症结,在发达国家无法为听障人群提供必要的听力学服务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远程听力学不依靠专业人士一对一的介入,只需上网或者通过其他通讯交流工具,比如电话、手机等开展听力检查和诊断。基于iPhone平台开发的听力检测软件——uHear已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被全球各地用户下载超过100万次。
目前,在美国,远程听力学已经成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的手段之一;在非洲,听力学家利用3G移动网络和PC听力计技术,已经证明远程听力学能为患者提供可靠的听力学检查。而远程助听器验配技术也早已开始使用。
此次大会上,专家认为远程听力学将在未来5年出现重大突破,听力测试将从现在的纯音听力覆盖到更复杂的电生理测试,包括脑干诱发电位(ABR)和耳声发射检查(OAE)等技术。远程听力学也将从现在的听力筛查发展成为全面的听力诊断,而听力康复和助听器验配等领域也将出现重大进展。与会专家认为远程听力学的推广和应用将在本质上改变提供听力学服务的模式,其结果将是双重的:一是加大患者对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康复器械的需求,促进市场扩容;二是这种服务模式将对从事远程听力学的专业人士产生重大影响,现有医院听力检测中心将难以胜任此项工作,势必催生出一种新型的听力服务机构。
2 前庭和平衡失调研究升温
前庭功能失调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居高不下,据估计至少有一半美国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会患前庭疾病或平衡功能紊乱,共有6900万名40岁以上的人罹患此病,占美国成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众所周知,前庭系统疾病可能因综合病症、毒素或外伤引起,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由于前庭功能失调加之与脑神经的联系,甚至可能产生各种严重后果,如晕倒、失衡、眩晕、错位和视觉模糊等。目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国家聋哑和交流失调中心已将前庭失调纳入影响公共卫生保健的重大疾病之一。人类基因工程已经发现有500多种影响听觉前庭系统的nDNA综合病症。
本次大会有48篇论文从各个方面介绍前庭和平衡失调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显示学界对这些问题的高度关注。此前,关于儿童前庭和平衡失调的研究较少,本次会议上这个问题得到了足够重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Moushey等人在《儿童人工耳蜗候选者的前庭功能》一文中明确指出,大部分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前庭失调疾病,这是因为耳蜗受损的同时,前庭器官可能也受到影响。现有研究表明42%的重度听损患者的球囊功能明显下降,问题是现有的前庭测试手段难以准确界定这些儿童的前庭疾病。与此同时,儿童前庭疾病的临床症状和成人大不同,譬如儿童不会明确地抱怨眩晕,而是表现出和前庭疾病相关的所谓“软症状”,例如运动功能迟缓、体态不正和平衡能力差等。当儿童没有使用人工耳蜗时,这些前庭疾病尚未显现,如果听损儿童需要植入人工耳蜗时,潜在的前庭疾病便可能因此成为并发症,或增加手术和术后康复的难度。更严重的是如果在手术前不全面了解这些儿童的前庭状况,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他们也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面临更大风险,比如高度对前庭器官的影响,游泳和处于黑暗中给这些儿童带来的潜在危险等。因此,论文作者呼吁重新审视对儿童前庭疾病的诊治策略。
L a v e n d e r等人的论文《儿童前庭测试和治疗》则从临床诊断和治疗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根据儿童的前庭生理和解剖特征,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测试手段和治疗方案,比如对现在常用的成人眼震测试方法做出修改,以适合儿童人群,根据前庭疾病对儿童的不同影响,制订出更有效的康复计划等。Amin的论文《婴幼儿的前庭诊断》强调对婴幼儿前庭疾病的完整病史收集和全面的身体检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使用便捷的婴幼儿前庭测试方法。穆熙等人建议,对于有前庭疾病的儿童在人工耳蜗手术前应该接受相应的前庭测试,譬如前庭肌源诱发电位(VEMP)对于诊断球囊功能失调有一定作用。美国平衡研究所Gans博士的论文《前庭康复治疗:谁、何时和如何》,从实用角度入手介绍了前庭疾病诊断的标准和流程、如何制订康复方案和相关的技术手段,并利用一些经典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前庭康复的基础理论。
霍普金斯研究组通过为期3年、涉及5000多名40岁以上被试的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人群之前没有失衡或突然跌倒等身体欠佳症状。来自阿拉巴马听力平衡中心的Roberts博士在其《眩晕鉴别诊断》讲演中,重点介绍了不同的眩晕和平衡诊断的方法,突出对患者病史的采集和分析,准确区分和其他前庭疾病的关联,以便找到眩晕的原因,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
3 骨锚助听器和中耳植入成为主流
自第二十一届美国听力学年会后,骨锚助听器和中耳植入装置在听力康复中的作用相继得到肯定。尤其针对单耳聋患者,目前的研究已经证明这些非常规听力康复技术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是骨锚助听器(bone anchoredhearing aid,BAHA)。(BAHA指将骨导接受器植入乳突的专用助听器械,是一种通用技术;Ba ha则是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公司的注册商标,特指他们研制的骨锚助听器,二者使用时切勿混淆)
自从Baha骨锚助听器于1977年在瑞典研制问世后,据称已经有超过7万名患者植入了这种设备。Baba骨锚助听器开始主要用于单耳传导性听力损失,由于效果明显,后被扩展用于双耳传导性听力损失。现在,Baha骨锚助听器也开始广泛用于各种听力损失类型,包括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正因为此,如今骨锚助听器以及中耳植入听觉设备得到学界、临床、用户和医疗监管机构的重视,对单耳聋的治疗和康复的重视也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技术的推动,更是用户的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现在骨锚助听器的定义实际上已经超越植入器械,这种特定使用方式的范围还包括无需手术、仅用软带固定即可的骨导助听器(就使用方式而言,骨导助听器和传统骨导助听器并无两样,只是前者骨导信号处理技术更具优势),换言之,并非所有的骨锚助听器均须植入方能使用。
在本次大会上,笔者注意到许多论文主题均涉及中耳植入或骨锚植入助听器的使用原理、临床应用、效果评估等方面。参会者也显示出极大兴趣。新西兰听力学家Flynn的论文《Baha:临床验配成功步骤》介绍了现在常用的骨锚助听器患者的选择、测试和鉴定等,尤其强调对这些患者植入后的验证和评估,以保证达到预期效果。
斯坦福大学的Popel k a教授在其论文《用于单耳聋的新式骨导助听器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介绍一种新型的骨导式助听技术,该助听器的全名是SoundBite,直译为“咬声助听器”,可译成“齿传助听器”,又称“牙齿助听器”,因为该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牙齿作为骨导传播媒体,将采集的声波通过牙齿、头骨的传播后,再进入耳蜗、听神经直到大脑负责处理听信号的区域。其工作原理和现在常用的测试听力的骨导振动器一样。放在牙齿部位的是一个类似牙箍的装置,内有电池和振动接收器,然后将声波信息传送到另一个戴在耳朵上的接收器,类似骨锚式助听器,主要部件是一个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这款齿传助听器主要被那些单侧耳聋患者使用。据研发者介绍,其放大效果和现有的骨导式助听器一样,更突出的优点是这款助听器不需要手术植入,极具隐形特点。据Popelka教授介绍,目前的临床研究初步证明这种放大技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阿肯色儿童医院Christensen博士的论文《单耳听力损失儿童的骨锚植入助听器的测试验证》,着重介绍如何为单耳听损儿童验配骨锚助听器,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她提出了一套检测和评估方法,可以在许多地方推广使用。
4 耳鸣研究仍是热点
对于耳鸣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诊断治疗和康复方面,此次大会共有18篇论文介绍耳鸣治疗的最新进展及对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验证。相关研究动态可分成3个方面:①耳鸣诊断技术正在逐步成熟。来自加拿大微迪数字听力语言实验室的《诊断和治疗耳鸣的综合手段》一文,介绍了一项正在广泛推广的耳鸣诊断技术,虽然美国听力学学会早在2005年便颁布了耳鸣临床诊断的指南,然而由于技术手段限制,耳鸣诊断推行依然缓慢。根据该论文介绍,听尼特耳鸣综合诊断治疗仪目前已为上万名耳鸣患者提供了全面的耳鸣检测服务。②耳鸣治疗还是以声治疗为主。无论是澳大利亚的音乐治疗方案,还是美国俄勒冈听力中心的掩蔽治疗,或是其他治疗方法,均采用不同强度和不同类型的声音信号来减缓耳鸣的影响。澳大利亚的音乐治疗方案已经被美国250家听力中心采纳为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这种治疗需要购买专用设备,价格较高,因而受到一定影响。克利夫兰听力诊所的纽曼博士在《耳鸣治疗性价比对比研究》一文中,报道了声音治疗的效果,在其诊所接受长达6个月的耳鸣声治疗后,耳鸣致残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帮助患者降低耳鸣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效果;同时,该研究还比较了普通的耳背机声治疗和使用澳大利亚音乐治疗方案的效果,发现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由于前者具有很好的性价比,值得推广。③耳鸣声治疗方法已经变成主流治疗手段。在本次大会上,我们意外地发现众多助听器厂商均推出各自研发的耳鸣助听器——一种既能放大声音,又能播放各种治疗声音信号的器械,这充分说明业内对耳鸣的关注度继续提高。尤其需要提出的是,耳鸣助听器这种技术实质上是助听器加耳鸣掩蔽器的集成产品。大部分行业巨头均纷纷推出自己的耳鸣助听器,大有当年推出开放耳助听器的境况。
由此可见,耳鸣患者这个人群一下子变成了助听器行业关注的焦点。其实,这并不奇怪,听力损失和耳鸣这两种疾病联系十分密切,80%的听力损失患者同时有不同程度的耳鸣。
5 有趣的研究 新颖的创意
听力学是一门充满创意的跨界学科,每次大会总会出现一些立意新颖的研究课题,本次大会也不例外。比如,加拿大听力学家Marshal Chasin的论文《为母语不同患者正确验配助听器》,作者选择了10种不同的语言,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日语、越南语等,比较这些不同语言单词的元音和辅音声谱的声学特征及其对于助听器压缩技术调试的影响,提出一套如何验配多语种助听器的调试指南,充满新意且具备使用价值。作者认为,不同语言因其主谓宾结构和相应的词组不同,导致句子重音和整句声谱大不相同,具有非常鲜明的语言特征,比如以主动宾(subject-verb-object,SVO)结构为特征的斯拉夫语系,句子重音主要集中在句首和句中,相比之下,部分亚洲语言的主宾动(subject-object -verb,SOV)结构,重音主要在句末。由于听力损失,患者无法区别这些特征,使得理解言语更加困难,因此,要求专业人员在验配助听器时,尤其在调试各种压缩参数时,必须关注这些语言的声谱特征,才能取得较好的验配效果。他测试了86名不同语言的患者,发现因为语言不同,即使听力损失一样,也需要不同的增益和压缩拐点设置。
辛辛那提大学的Sheifele教授在《动物听力学和生物声学:我们的另一职业生涯》一文中,风趣地介绍了动物听力学的由来和内容,警示我们聋狗的发病率日渐增长,呼吁学界应尽早建立测试动物听力的标准,规范保护动物听力和实施听力康复的措施等。这篇论文提示听力学不应该是仅仅研究人类的听觉学科。
《载人宇宙飞船的听力和前庭问题》强调了听力学不应该仅仅是立足于地球的学科。该论文是美国国家宇宙生物医学研究所的Danielson博士的专题演讲。这篇演讲有两个内容,一是报告了宇宙飞行员的听力状况,二是公布了宇宙飞船飞行时所产生的噪音状况和导致的前庭障碍。他们测试了349名航天飞行员的听力,并和对照人群比较,其结果非常有趣。在65岁之前,这些宇航员的听力优于常人,而在65岁以后则差于常人,说明这些飞行员年轻时非常健康,而可能由于这些影响,老年时听力急剧下降。
第二十二届美国听力学年会涉及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显示出在过去一年里,全球各地的听力学家根据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现实,丰富了我们对听力学的认识。据悉至少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科研成果,其中来自中国的学者不仅获得了本届大会的研究新人奖,还有众多来自中国的听力学论文深受欢迎,这种趋势今后将会继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