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康复知识 教学园地

关注残疾人康复 开展抢救性治疗

在近日召开的2009年全国残联康复工作会上,中国残联副理事长孙先德提出,各级残联要重视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建立制度保障残疾儿童的康复,满足他们的康复需求,同时,要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工作。从今年起,中央财政将拨出专项资金7.11亿元,以0~6岁的学龄前各类残疾儿童为主要对象,开展康复救助项目。

  越早干预康复的效果越好

  在我国,残疾儿童的定义是指年龄在14岁以下,有生理缺陷或智力缺陷而需要帮助的儿童。残疾类型可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言语残疾、包括自闭症在内的精神残疾及综合残疾。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国残疾人口中共有残疾儿童413.8万人。其中,6岁以下的残疾儿童为167.8万人,占残疾人口总数的2.02%,而且全国每年新增残疾儿童的数量也是巨大的。

  对于残疾儿童的康复现状,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尤红颇为感慨。她说,虽然我国历来重视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但是在现行的医疗体系中普遍存在着“重医疗、轻康复”的现象,康复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康复人才缺乏,配套政策不完善,“康复难、康复贵”等问题依然存在,使大多数残疾儿童失去了最佳康复时机。《200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显示,在全国可开展康复服务的19000个各类康复机构中,开展儿童康复的仅有2000多家,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教育训练的残疾儿童也只占了14.04%。

  “其实,残疾儿童康复的最佳时机是0~6岁。”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时海峰说,“对他们越早进行干预,康复效果就越好,残疾对日后生活、工作的影响就越小。”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梁巍对此也有同感:“比如民间所说的‘十聋九哑’,其实不是因为孩子真的不会发声,而是由于听不见,不知道声音是什么,才导致哑的。如果在他们刚出生时,对其进行康复干预,比如戴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长大后,他们会像健康孩子一样,能正常地生活、工作和交流。”

  加大贫困残疾儿童康复补助

  如何满足贫困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做到学龄前抢救性康复?

  在江苏省无锡市康复中心,记者看到一位脑瘫儿童正陶醉于自行车竞赛游戏。据这家康复中心的康复医师介绍,这是一项以游戏为特点的新型作业治疗,治疗设备由无锡市残联免费提供,而且对贫困残疾儿童进行免费治疗。

  据无锡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6月开始,无锡市对常住户口享受低保、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领取社会救济金等贫困家庭中的0~6岁残疾儿童给予最低每人每年2.21万元,最高每人每年4.56万元的康复训练补助。

  北京市残联在去年年底出台了《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规定,凡是进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0~6岁残疾儿童,给予每月不超过500元的补助;凡是植入电子耳蜗的,给予全额补助。《办法》实施3个月来,全市有800多名残疾儿童进入社区进行康复训练,96名进入指定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441名获得了适宜的辅助器具。

  教育与宣传两手都要硬

  “不同于成人的康复,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有两点较特殊。一是对他们的教育在某些程度上要重于医疗,二是对家长的宣传至关重要。这两点事关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的成败。”时海峰说。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根据每个学龄前聋儿的听力语言水平、年龄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除了按照北京市学龄前教育的相关规定进行学龄前儿童的正常教育外,还会对每位聋儿进行个体训练,即针对每人的不同情况教他们如何发声、如何与人沟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等。康复效果好的聋儿,可以进入聋健合一班,与健康儿童一起上课,让他们尽早地接触正常的生活环境。

  说到对家长的宣传,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王海梅称其意义重大。儿童行为习惯的建立与父母有直接关系,家长的言语行为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典范。如果家长有阳光般的心理,对孩子的残疾能够正确面对,积极配合医生或老师进行治疗和教育,并帮助孩子树立信心,那么孩子的康复效果就会好。相反,家长整天唉声叹气、自暴自弃或溺爱孩子,就会给孩子传递一种悲观的心情,孩子的康复效果是不会好的。

  “因此,要定期对家长举办培训班。”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振声说,“除了要讲授康复知识,还要传授怎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怎么看待残疾儿童、怎么和残疾孩子相处。而且培训班要有连续性,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