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益慈善 新闻资讯

成都六大体系 服务保障每一个残疾人

【核心提示】

  28岁的王雅(化名),是一位无法用双眼感知多彩世界的残疾女孩,她一直希望能找份稳定的工作自食其力。去年,在残联接受了免费的按摩培训后,她拿到了培训合格证并被推荐到武侯区的一家盲人按摩店工作。现在,王雅每天忙碌而充实,自信的笑容时刻荡漾在年轻的脸上。

  激动交织着幸福,说不尽残疾人实现就业后的喜悦;泪水交叠着笑容,“助残安居工程”圆了困难残疾人家庭的新房梦;欣喜伴随着感激,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在社区就能享受到康复服务……

  近年来,在中国残联和省残联的指导下,我市以公共财政、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为基础,积极推进城乡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初步形成了城乡均衡的基本康复服务、就业促进服务、均衡教育服务、扶贫救助服务、权益保障服务和文化体育服务等六大保障与服务体系,在解决残疾人困难的同时,不断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感,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优质、便捷的服务,让77万多残疾人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文明与实惠。

  康复服务–

  成效显著“人人享受康复服务”逐步实现

  余某家住天回镇,今年41岁的他被关在屋子里已足足10年。“他发了病后有暴力倾向,家里没钱住院治疗,不得不把他关起来。”每每看到儿子发病,年迈的父母也非常痛苦。不久前,成都市正式启动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阳光救助”工作,余某幸运地成为全市第一个被解锁的精神疾病患者,目前已被送往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免费的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同时享受12元/天的生活补助;病情缓解后,他将继续接受免费的社区康复治疗,由专业医生指导其免费服药,由社区医生、民警、康复员等对其病情进行全面跟踪服务。现在,和余某一样,全市已有近300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入院治疗,享受这样的免费的无障碍救助服务,到年底,将有1300余名患者接受阳光救助。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阳光救助”工作是我市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又一有力举措。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建立健全了全市出生缺陷三级干预体系、三级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网络和三级精障、智障和脑瘫儿童专业康复机构,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站480个,实施了“助听、助明、助行”康复扶助工程,启动了精神病防治和重性精神病“阳光解锁”行动和重症残疾人社区康复及托养服务行动,为10万余残疾人提供了训练、培训、转介、咨询、知识普及等康复服务,为12731名残疾人提供了肢残和定向行走训练,为2412名脑瘫及智残儿童提供了康复训练,为4万多名残疾人提供辅助用具53678件,为1567名聋儿提供听力言语训练,资助218名极重度聋儿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实施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17552例,术后患者脱残率达到90%、脱盲率95%以上,患者满意率100%,为截肢残疾人装配假肢2297具;为精神病人免费供药18466例,实施住院医疗救助861例;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2.44%。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致使我市新增残疾人员近千名,为了使他们早日康复回归社会,2008年市残联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在重灾区(市)县规划建立了23个社区康复站。今年又专列200万元经费用于地震伤残人员社会康复工作,并根据人员流动性特点,专门规划建立了14个地震伤残人员社区康复站,为其提供专门的个性化康复服务。

  教育服务–

  均衡发展“三类”残疾儿童义务阶段入学率97.5%

  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内,从市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传来的欢声笑语感染并感动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在一间教室内,几个孩子正在老师、家长的陪护下开心地进行着各种游戏,一位小朋友正坐在一艘“帆布船”上荡秋千,在一旁守护的老师说,这对训练他的平衡能力很有好处。“在这里,我们不仅有最先进的设备,还有具备从事特殊教育资质的老师,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获得身体上的康复,还可以从音乐、美术、游戏中得到快乐。”

  我市一直注重残疾人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政策法规,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建立了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全市建立市级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中心1所,特殊教育学校(中心)21所,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校点676个,随班就读的班级2215个,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4912人。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7.5%。全面实施了“帮困助学”、“两免一补”、“残疾人自强助学金”等扶残助学政策;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残疾人培训率达60%,每年参加高考的残疾人有75%接受了高等教育,保障了上线考生全部录取。近年来,为200余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资助了学费。

  下一步,为了提高残疾职业教育水平,改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我市还将建立残疾人远程网络教育平台、残疾人高等教育中心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中心。另外,全市20个区(市)县分别建立县级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将保障我市所有残疾孩子都能获得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权利。

  就业服务–

  稳步推进新增残疾人就业累计19783人次

  我市目前共有各类残疾人77万人。在就业年龄阶段,有就业能力、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约30万余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9%。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着实现人生价值的诉求,也希望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予残疾人最好的关爱,就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残疾人的发展之路。

  为此,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成都市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办法》,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就业促进和就业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集中安置就业、分散按比例安置就业,帮助个体从业、灵活就业等途径促进残疾人就业。

  有没有就业能力?愿不愿意就业?曾做过哪些方面的就业尝试,遭遇过哪些问题?为了“对症下药”,市残联开展了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就业服务,使广大残疾人工作者成为盲人的眼睛、聋人的耳朵和嘴巴、肢残人的手和脚、精神障碍者的亲友、智力障碍者的智慧,了解残疾人就业的需求,不断开拓残疾人就业渠道。很多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参与社会,点燃了生活的希望,融入社会,实现了自身的权利与价值,开启了用双手织就的幸福生活。

  帮助一名残疾人就业,成就一个幸福家庭。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为促进和稳定残疾人就业,今年初,我市专门召开了稳定残疾人就业工作会,市残联把稳定残疾人就业作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抓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和促进残疾人就业,在稳定原有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基础上,鼓励和扶持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机构、辅助性工场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拓展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渠道。

  今年以来,市残联提供肢残人、聋人、盲人电脑,盲人按摩、动漫设计等多个培训项目,实行免学费、免教材费、免生活费的全免费培训。并结合“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开展“送工上门,送岗到人”活动,将用工信息送到求职残疾人身边,将现场招聘会举办到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同时还对求职残疾人开展职业介绍、就业咨询、就业登记、职业技能鉴定、就业评估等服务工作,到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开展回访,为残疾人就业和单位招用残疾人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目前,全市90%以上的登记失业残疾人得到了职业指导和免费培训,举办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210余期,有3000多名残疾人通过培训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其中有50余名残疾人成为比较有影响的创业能手;今年残联专门设立了残疾人创业扶持金,专项扶持残疾人创业,每年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10场以上。统计显示,在就业年龄阶段、有就业愿望和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的就业率达85%。近年来,全市新增残疾人就业累计达19783人次。

  救助与扶贫服务–

  扶贫扶智每年帮扶5000多人

  作为特殊的困难群体,全市77万残疾人群中,由于病残困扰,一部分人的生活尚未脱贫。他们的生活状态时刻牵动着市委、市政府的心。近年来,我市各级残联不断加大生活救助力度,深入推进城乡均衡的残疾人生活救助与保障体系建设,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法定抚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享受“低保”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对重度残疾人和一家多残上浮“低保”金10%;每年对1.3万户特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生活专项补助,对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给予了20%的补贴,对灵活就业残疾人购买养老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对贫困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出资部分给予了全额补贴,扶持4578户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了危房改造,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城镇残疾人家庭提供了住房租金补贴,把温暖送到残疾人心坎上,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更好保障,城乡残疾人收入大幅增加,残疾人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抵抗重大疾病、事故能力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扶贫扶智由“输血型”转为“造血型”扶贫。在蒲江县,有一块10余亩的茶园,这里就是我市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产业致富的一个例子。包括蒲江在内,我市共建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30处,每年扶持带动5000余户农村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经营,市残联从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残疾人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扶助内容包括对残疾人种养殖业技术指导、实用技术培训、产品回收和销售。

  维权服务–

  维护权益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城乡均衡的残疾人权益维护和保障体系建设,残疾人维权力度日益加强。市残联积极做好残疾人信访与稳定工作,最近几年先后共接待残疾人来访3913人(次)、来信972封、来电6896人(次);积极与司法部门合作,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共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站)21个,残疾人维权工作岗20个,发放各种法律宣传资料20余万份,为残疾人解答各种法律咨询12000余人(次),代书1900余人(次),办理各类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930件。

  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期间,市残工委相关联席部门都开展了残疾人法律法规免费咨询活动。

  文体服务–

  精品赛事自强不息传递力量鼓舞意志

  我市成立了残疾人文体活动中心、残疾人图书馆、残疾人艺术团;设立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1个,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10个,配置盲文图书3012册、盲人有声读物3576件,免费提供残疾人特需读物20多万册,全市残疾人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在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方面,先后成功举办了残疾人运动会、特奥运动会、首届残疾人艺术作品展览和两届残疾人艺术汇演暨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5?12”汶川大地震后,市残疾人艺术团编创了一台主题为“相亲相爱一家人”的节目,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先后深入都江堰市幸福镇、灌口镇,彭州市磁峰镇、通济镇,崇州市怀远镇等重灾乡镇,为灾区群众、援建部队、灾区学校演出23场。主题鲜明的演出让灾区人民感受到祖国与灾区之间、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相亲相爱的人间温情。在一场又一场演出中,残疾演员用他们美妙精彩的演出和坚强向上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受灾群众,传达了全市残疾人对灾区群众的精神安慰,鼓励他们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成都市残疾人艺术团又深入崇州、彭州、广元等地开展“魅力成都?感恩中国”–“5?12”地震周年文艺巡回演出4场,邀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成都开展慰问演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鼓舞了受灾群众意志,凝聚了灾区人民力量,为促进灾区重建和灾区发展做出了贡献。

  ■后记

  “六大工程”帮扶灾区残疾人

  一条条无障碍通道,一件件康复器材,一份份“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方案,一项项救助措施,一次次关心和慰问……每一个细节的累加,折射出我市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发展成果也惠及到我市受灾残疾人和新致残人员。

  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全市因震致残人员近千名,因灾受损的残疾人家庭近10000户,因灾返贫的残疾人家庭达5000余户。为尽可能提高因震致残人员的生活质量,增强其生活信心和勇气,帮助其重建家园,市残联开展了“六大工程”对受灾残疾人和新致残人员实施救助。

  一是开展灾区残疾人一次性生活救助补贴,对重灾区23个乡镇的受灾残疾人给予一次性生活救助补贴。二是加大残疾人危房尤其是跨塌房屋的改造工作力度,将残疾人危房改造纳入政府“安居工程”范围;对搬迁进永久性新居、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给予基本生活设施一次性补贴1000元。三是实施残疾人医疗康复救助,在重灾区23个乡镇建立医疗康复站;为地震灾害中新致残的残疾人免费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免费为地震灾害中截肢者提供假肢装配和轮椅配送。四是开展残疾人定向职业技能培训,为残疾人提供就业信息,举办残疾人就业招聘会,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扶持重灾乡镇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五是对328名重灾区乡镇残疾学生开展助学工程,按义务教育、高中(职高、中专)教育、大专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分别给予500-2500元不等的助学金。六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成都市志愿者协会联合新加坡“触爱社会服务”组建成都市残疾人危机心理干预志愿者服务队,对灾后残疾人进行心理疏导,避免不健康心理的产生。

  “昨夜不眠,因为白天和黑夜对我同样昏暗;今夜不眠,因为黑夜和白天对我同样璀璨”–在被誉为“爱心城市”的成都,来自社会各界的爱撒向每一名残疾人,现在,他们每天生活少了黑暗与阴霾,多的是阳光与明媚。